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新闻 正文

学校干部教师热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发布:宣传部  供稿:宣传部   时间:2025-10-24

聚焦发展蓝图 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学校干部教师热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5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学校干部教师热切关注全会盛况,通过多种形式学习全会精神,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话感悟、谋发展,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热潮。

校党委书记刘永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乘势而上、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会议高度评价了“十四五”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擘画了未来五年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份蓝图是引领全社会的行动指南,河南理工大学党委将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旗帜鲜明地将学习贯彻好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校的重大政治任务,始终立足育人初心,科学编制学校“十五五”发展规划,以情怀和使命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一流大学。以党建领航凝聚发展向心力。把党的领导贯穿学校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强化政治引领、夯实基层基础、持续正风肃纪、厚植文化根基,建好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营造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育人生态、情系家国追求卓越的创新生态、近悦远来英才辈出的人才生态、守正创新向上向善的文化生态,提升基层治理质效,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以改革创新激活发展动力源。紧扣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目标,以国家战略和区域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奋力推进“双一流”创建为抓手,以“安全+”“应急+”“未来+”学科体系为牵引,坚持系统观念,狠抓内涵建设,强化前瞻布局,深化综合改革,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学校落地生根、见行见效,为不断开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贡献理工智慧和力量。

校长赵同谦: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既是对新时代伟大实践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未来五年发展举旗定向,为学校加快特色鲜明高水平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战略指引。当前,学校正处于一流学科创建的关键时期,要在全面总结“十四五”基础上,科学规划“十五五”,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找准定位,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抓住关键机遇乘势而上。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明确路径,我们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优化学科生态,加快形成“高峰引领、高原支撑、交叉拓新、特色鲜明”发展格局,推进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做实学科交叉中心和学科交叉研究院,紧盯学科前沿引育高层次人才,加快高价值成果转化,答好“十五五”期间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提升治理能力加快发展。要按照全会提出的“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加快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以师生为中心,不断增强师生的归属感、获得感和成就感,以深厚情怀滋养育人事业,以崇高使命担当时代重任,让全体理工人成为事业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力量。

人事处处长张光胜:学校人事工作必须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的全过程;在人事管理、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等工作中,始终把教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围绕学校“双一流”创建目标和“十五五”时期人才需求,建立健全人才培育机制,强化对青年人才的托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尽展其才的制度环境,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力支持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发规处处长李东艳: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记录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高质量发展背后的“发展方法论”。面向未来,作为“双一流”创建高校和省部共建高校,学校将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区域重大需求,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抢抓省部共建和郑州高等研究院建设机遇,以“双一流”创建为牵引,做优做强“安全+”“应急+”“未来+”特色学科体系,探索学科交叉平台、科教融合研究院等新型组织形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全方位推动特色鲜明高水平一流大学建设。

科技处处长陈向军:全会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关键部署,不仅凸显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更为高校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必须主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持续夯实学校创新基础,提升核心创新能力。要紧扣“双一流”创建目标,以重大科技成果突破和国家级创新平台培育为重要抓手,加强原始创新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引导科研人员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推进有组织科研;进一步深化校企协同,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机制,让学校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与智力保障。

研究生院院长陈俊杰:研究生院将把全会精神融入学校“十五五”发展规划研究生教育工作中,以加快“双一流”创建、推动特色鲜明高水平一流大学建设为目标,发扬“特别能战斗”精神,建强“大思政”育人体系,科学谋划研究生教育卓越发展,聚集国家重大战略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卓越人才培养范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更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国家能源安全和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测绘学院院长袁占良:学院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重点布局智能遥感解译、北斗导航应用、实景三维中国等前沿方向,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平台建设,在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不断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科技支撑能力。要深化科教融合,创新育人模式。贯彻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要求,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现代测绘教学体系,将高光谱遥感、激光雷达点云处理、InSAR形变监测等技术融入课程,强化学生空间数据分析与地理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培养具备数字素养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围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深度参与黄河流域生态遥感监测、中原城市群智慧城建等重大工程,构建“遥感监测+大数据评估”技术体系,推动测绘成果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创新应用,不断提升学科服务区域发展的效能。

化工学院院长刘宝忠:我们将紧密围绕学校“双一流”创建中心任务,坚持以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为核心导向,主动对接国家“十五五”规划中新能源等新兴支柱产业布局,着力凝练学科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学科转型与交叉融合,重点打造“化工+安全”与“储能+安全”两大特色方向;创新学科组织模式,组建跨学科团队;大力引育高层次领军人才;强化有组织科研,力争在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实现国家级平台突破上取得新进展。同时,将国家战略全面融入育人体系,培养具备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与贡献度,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郑小九: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切实把牢思政课堂课堂质量“第一关口”,尽快组织优秀教师集体备课,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一如既往地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高质量做好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教育和宣传。同时,更加自觉地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以“第二个结合”为遵循,植根中原优秀文化沃土,吸收好、运用好悠久、丰富、独特、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扎实努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安全学院副院长王燕:安全与能源工程学部及安全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立足国家能源安全与公共安全重大需求,围绕深部矿山灾害智能防控、瓦斯开发利用与碳封存、化工与新能源安全、城市公共安全与智慧应急等学科前沿领域,以“时不我待”的危机感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进一步汇聚全校合力,持续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改革创新学科组织模式与体制机制,对标对表创建体系,以超常规举措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育、提升重大科研项目承担能力、产出高水平代表性成果、构建多层次国际交流渠道、推动国家级平台突破,不断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贡献度与影响力,加快推进学校“双一流”创建,为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一流大学作出重要支撑。

能源学院学术副院长王猛:作为高校教师,我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紧扣国家“十五五”规划,立足能源学科特色,将“双碳”目标、能源安全等国家战略融入专业教学,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勇攀科技高峰;聚焦科研攻关,推进煤矿巷道围岩控制方向技术难题科技攻关,以高水平科研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助力国家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提供技术支撑,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情怀,为国家能源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