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苏丽敏)8月18日,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简报以《河南理工大学师生在战“疫”中筑起“青春长城”》为题,专题报道学校充分发挥党支部、师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扬“党有号召,我有行动”的优良传统,把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深化“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教育的重要契机,引导青年学生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主动走向疫情防控一线,筑起防疫“青春长城”。全文如下:

河南理工大学师生在战“疫”中筑起“青春长城”
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河南理工大学充分发挥党支部、师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扬“党有号召,我有行动”的优良传统,把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深化“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教育的重要契机,引导青年学生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主动走向疫情防控一线,筑起防疫“青春长城”。
“党和国家哪里有需要,我们就要往哪里去,贡献出‘小我’的青春力量。挺身而出、担当作为,共同汇聚力量,战胜疫情!”该校青年师生纷纷投身“疫”线,尤其是郑州、开封等中高风险地区的师生,积极参与当地测量体温、防疫消毒,协助开展核酸检测,以及做好疫情防控宣传等工作,危险面前,从不惧怕,逆行而上、担当奉献,在酷暑难耐的假期成为疫情防控的“生力军”,筑牢防疫的“青春长城”。
教师党员龚希丹:“圆满完成任务,工作‘零失误’”
“我是一名青年教师,还是一名党员,党和国家有需要,我必须冲向前去……”日前,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教师龚希丹刚完成防汛救灾志愿服务工作,又马上投入疫情防控工作,这次她主要负责核酸检测相关工作。
“在检测过程中,大家一定要严格按照流程做,不能有半点马虎大意;穿防护服时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核酸检测培训系统而严谨,特别注重细节,除穿戴口罩、护目镜、手套,甚至到每一根头发的处理,让龚希丹明白必须做到“零失误”,否则将前功尽弃。
为了做到“零失误”,工作过程中,她的双手除了测试棉签、试剂及消杀用,不能接触任何物品,双手时刻要保持举过肩膀的姿势,加之防护服是连体带帽设计,工作时需要比平时低头的力度稍微大一些,颈椎很快就出现了酸痛感,但龚希丹一直咬牙坚持。
学生志愿者胡菲帆:“第一次穿上防护服感觉很难忘”
“6个多小时的核酸检测工作结束后,脱下防护服时,衣服在滴水,真没想到穿上防护服5分钟就像是蒸桑拿1小时后的状态,但是我感到很值得、很难忘……”河南理工大学财经学院学生胡菲帆勇敢地选择了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协助该村医务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在前期反复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与当地医护人员通宵达旦的共同努力,终于做完全村群众的核酸检测工作。
“这是中高风险地区,你不害怕吗?”面对医护人员的询问,胡菲帆连连摇头:“没事,我不怕……”
与龚希丹一样,胡菲帆也是刚结束防汛救灾志愿服务工作就加入了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伍。
学生志愿者熊林展:“甘做疫情防控一线的‘复读机’”
“请坐,你是XXX对吗?来,摘下口罩,抬头,啊……”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生熊林展一遍遍地重复着,逐个为家乡所在地居民做核酸检测。
“做核酸检测时,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个‘复读机’,但是我想让家乡变得更安全……”熊林展坚定地说,脱下防护服后,全身已经湿透,汗水顺着衣角往下流淌,护目镜早已看不清,两只手也被泡得起皱发白。
自河南遭受暴雨洪水以来,熊林展第一时间加入志愿者队伍,搬运物资、转运受灾人员。布置核酸检测场地、帮助运送医疗器材、在检测点测温、消毒杀菌等,只要能做的都去做,有时凌晨才吃上晚饭。
据悉,该校将投身战“疫”当做一次“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的生动“社会实践”,让青春在防控一线接受“洗礼”,师生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和温度。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河南理工人接下时代的接力棒,展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家乡构筑疫情防控“青春长城”,彰显了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和越是艰险越向前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