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理工大学“豫见淅水,情汇葡园”实践团

8月3日-8月8日,河南理工大学“出彩中原”淅川专项——“‘豫’见淅水,情汇葡园”实践团来到淅川县金河镇张湾村对当地贫困果农种植的葡萄通过线上抖音“带货”和线下摆摊销售的方式开展“战”疫助农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前期,实践团通过多方联系走访,将实践地选定在淅川县金河镇张湾村的葡萄园,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实践方案。为达到实践效果,队员们认真学习拍摄剪辑小视频,新闻撰写以及直播“带货”的方法和技巧。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前往果园帮助果农修剪、采摘、运输葡萄,减轻果农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随后,团队队员按照实践计划,开展线上线下销售葡萄的活动。一天下来共帮助果农卖出70公斤葡萄,收入1026元,鼓舞了实践团的参与实践活动的士气。
炙热的太阳,闷热的天气,无处不在的蚊子让实践团切实体会到了果农的艰辛,深刻理解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含义。实践团成员通过实践活动,了解了民意,加深了实践团队员们对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方针的理解,提升了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感恩意识,锻炼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沟通交际能力,实践团队员一致表示将珍惜这次实践机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投稿人:侯凌玉)
(二)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飞Young青春,筑梦太行”实践团

7月30日-8月8日,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飞Young青春,筑梦太行”实践团,以科技支农帮扶、精准扶贫献策为主题,深入太行山区开展乡村扶贫产业发展状况调查实践活动。
实践团首先来到南朱营村,我校驻村第一书记许辉对实践团队的到来表示欢迎,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南朱营村的发展状况和正在推行的“村集体+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展示了南朱营村的下一步规划,助推产业发展,引领乡风文明,坚定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并带领实践团参观了该村扶贫产业基地,果蔬采摘园、大棚种植基地等。团队成员从家庭产业经营、农作物灌溉、大棚设施管理、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向农户进行了解,并从订单农业、智慧农业、农业观光综合体发展等方面与村委和农户进行了深入交流。随后,实践团来到东小底村,在与村民交流了解该村扶贫的相关情况的同时,对当地民营企业蒲公英庄园进行走访调研。该庄园拥有1500余亩的蒲公英种植基地,附近村民种植和采挖蒲公英带动了山区100多家农户脱贫增收。最后,实践团来到寨豁乡玄坛庙村,在村委陪同下,到田间地头与村民交流,深入调研冬桃产业发展状况,参观该村冬桃种植基地。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调研了当地如何发展合作社经济、特色产业、创立地域品牌以及推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情况,结合调研成果积极探讨了如何帮助村民发展互联网+农业,如何搭建特色产品销售平台等对策,更加激励了实践团队员们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在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凝聚力量、贡献智慧。(投稿人:李静 高依娜)
(三)电气学院“‘疫’路向前”实践团

学习抗疫事迹,弘扬抗疫精神,坚定四个自信,明确使命担当。7月30日至8月8日,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学院“疫”路向前实践团就疫情期间老百姓对抗疫精神的认识开展了走访调研活动。
首先,实践团来到焦作市亿中弘工贸有限公司就口罩生产进行了相关调研。实践团成员与公司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交流,了解疫情期间口罩生产和销售的情况。通过采访一线工人,了解口罩生产的制作环节和生产工序,并深入车间亲身体验了口罩的制作过程,感受到了工人们在疫情期间的辛苦和付出。随后团队前往武陟县大西原村,与该村村委了解该村在疫情期间的安排部署,并就村民对抗疫精神的认识进行走访,了解了疫情期间村民的防护措施和生活情况,并为该村儿童讲授防疫知识,增强儿童自我防护能力。最后,实践团队员来到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访了抗疫英雄——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郭亚茹护士,了解其援鄂经历,感受到了医疗队员不畏艰难、敢于奉献的责任担当!
为期十天的社会实践对“疫”路向前实践团是一个不可多得了解国情、社情的机会。实践团队员们不仅从中深刻体会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认识到了疫情期间基层工作者们不畏困难,无私奉献、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敢于担当的优良品质,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和感人事迹,而且提升了沟通能力和辩证思考能力。通过调研走访并学习“抗疫”精神,队员们也更加坚定了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榜样学习,为时代奋斗。(投稿人:吕宜倩 张智君)
(四)建艺学院“黄河古渡情实践团”
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8月1日至10日,建艺学院“黄河古渡情实践团”前往洛阳市崔窑村开展建筑设计改造和街道修缮整治,助力黄河古渡口传承黄河文化、留住返乡人才,建设美丽乡村实践活动。
实践团以“探寻黄河古渡情,助力乡村振兴梦”为实践主题,走访当地村民,了解丕盛古镇的黄河文化传承、当地多彩长廊规划建设和疫情影响之下复工复产的现状。在实地走访中,队员们发现当地大部分青年已外出打工,留在村中的几乎都是老人。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胡五清提出“乡村振兴,先要留住人”。针对这一情况,实践团在进行建筑测量和设计改造的过程中,结合村庄现状,从怎样留住返乡人口,如何传承黄河文化入手,开展对崔窑村现有建筑设施的探究,进一步将黄河古渡丕盛镇的文化历史融入建筑设计中。同时,实践团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从建筑尺度、外型立面、结构功能、文化传承四个方面进行了建筑物的再改造。
经过为期十天的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把黄河古渡文化融入了当地建筑模型设计当中,顺利完成了多项崔窑村的调查和建筑设计。“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实践队员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自身所学专业知识,用真识、学真知、悟真谛,促进了自身对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宣传了崔窑村黄河古渡文化,助力了乡村振兴建设,增强了对黄河古渡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投稿人:刘梓璇)
(五)安全学院“曙光在前,责任在肩”实践团
8月6日到10日,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学院“曙光在前,责任在肩”实践团成员按照属地开展社会实践要求,分别在河北省遵化市兴旺寨乡、河南省濮阳市濮城镇、焦作市冯河村、商丘市后楼村以及安徽省马鞍山市姆桥镇开展了一系列以“学习脱贫方法,助力精准扶贫”为主题的入户走访实践活动。
遵化市实践小分队和濮阳市实践小分队分别深入从兴旺寨乡和濮阳镇,探访当地贫困户,了解致贫原因以及目前的家庭困难,将党和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精神和做法对其进行宣讲,帮助贫困家庭坚定脱贫信心,并对所有困难家庭进行贫困分类、整理汇总,按类型编写了具体、全面的贫困调查表。随后,该实践小分队从农村电商方面寻找销售突破口,在钱家屯村果桃合作社,跟随技术人员学习如何给桃树剪枝、套袋、打营养液,运用互联网知识指导村民如何在线上销售农产品,并与相关网店建立合作关系,进行直播带货等,有效解决了当地水蜜桃的储存、运输难题。
焦作市实践小分队在冯河村通过线下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贫困户的具体家庭情况,并积极参与到扶贫一线工作中,帮助村民采摘水果,去当地农贸市场寻找销售商;商丘市实践小分队来到后楼村帮助村民们打扫公共场地的卫生,对被损害的公共设施进行了维修;马鞍山市实践小分队联系姆桥镇镇政府,对贫困家庭进行上门走访,深入未脱贫家庭为其介绍国家相关乡镇扶贫的专项政策,并为已脱贫家庭普及医疗扶持和保障措施,防止因病返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通过此次精准扶贫调研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对党的脱贫攻坚战役有了深入的认识,经历了一次知识和思想上的双重洗礼,了解了国情民生,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担当意识,磨炼了意志、提高了品格,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队员们一致表示将把社会当作学习的大课堂,勇担时代的使命,发扬脚踏实地、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用实际行动为当地脱贫攻坚奉献青春才智。(投稿人:朱丹 王羽 贾千航)
(六)工商学院“战‘疫’助农”实践团

为积极响应党中央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8月3日—11日,河南理工大学工商学院“战‘疫’助农”实践团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助力农产品推广实践活动。
为做好此次“三下乡”活动,实践团队成员在实践活动初期,经过市场调研和走访村民,了解到疫情期间农产品的滞销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团队制定了策划案、编写了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农户、并与农户商讨具体有效的实施方案。8月3日—8月5日,成员走进乡村指导和帮助农户与经销商进行线上销售平台的学习,鼓励农户要充分借助网络的力量,做好产品的推广和宣传。同时,实践团队员们积极联系当地农户,帮助其采摘、包装、运输农产品,并与当地零售商、饭店、超市建立联系,通过在微信朋友圈、抖音等线上平台扩大宣传,推出集赞减价、邀人购买赠送水果等活动,协助农户销售农产品。经过团队队员们的努力,为期四天的采摘、售卖帮扶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功销售农产品约260斤,累计收入约400元。
习近平总书记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在为期十天左右的助农帮扶实践中,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怀着满腔热情投身于助农帮扶中,他们认真负责,务实笃行,充分利用专业所学知识为农户们排忧解难,得到了当地农户、销售商、消费者的称赞。通过此次助农帮扶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了解了国情,体验了民生,深刻领会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社会实践宗旨,提升了队员们专业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运用能力,队员们一直表示将积极参与助农的实践活动中,在提升自身专业的应用能力同时,为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投稿人:王伟娜)
(七)化工学院聚“宁”发展,察“盐”民情实践团

为助力乡村振兴实现脱贫,7月28日至7月30日,化工学院聚“宁”发展,察“盐”民情实践团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宁夏盐池县围绕当地主要经济作物——黄花的生产销售情况开展调研活动。
为更好的宣传推广当地“黄花”,实践前,实践团就黄花菜的发展历史、种植方法、销售方式进行了线上学习讨论,并制定了具体的实践调研方案。通过对农户的采访,队员们了解到黄花是宁夏唯一入选的中国特色农产品,被视作“席上珍品”,种植黄花这一经济农作物对当地农户的就业、生活带来了显著的变化,是农民稳步增收的“铁杆庄稼”,为当地的脱贫攻坚事业贡献了巨大力量。实践团成员来到黄花的种植区,参与采摘过程、体验黄花蒸制、晾晒、包装、销售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并就当前“黄花菜”市场所面临的保鲜等问题,实践团利用化学知识为其保鲜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大同考察时曾说:“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黄花菜这个大产业,让它作为人民群众致富的好门路,让黄花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草”。聚“宁”发展,察“盐”民情实践团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通过对当地主要经济作物——黄花的制作工艺、经济效益以及文化价值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为当地的黄花菜产业更好地发展提出了建议,为助力当地黄花产业的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注入了青春力量。(投稿人: 张科 宗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