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着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三农”问题的有力解决,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惠农福祗的体现。在党和国家提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背景下,我校各个社会实践团队利用暑期“三下乡”的契机,围绕“三农”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义务教育换新颜 “三免一补”暖民心
为进一步了解“三免一补”惠民政策的实施情况,号召当代大学生认真学习义务教育的惠民政策。7月11日,能源学院实干团队来到位于平顶山市鲁山县熊背乡熊背村,亲身体验了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丰硕成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我校“好学力行”的校风。
上午,实干团队在村委会相关负责人的帮助下联系到了熊背村小学的校长和部分教师,初步了解了“三免一补”政策的实施状况,从熊背村小学校长那里了解到,熊背村小学认真贯彻了教育部关于农村贫困学生“三免一补”政策,对贫困学生实行“三免一补”教育政策,免收其课本费、学杂费、文具费,并对半寄宿制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团队成员看到了基层教育工作的良好业绩。随后,团队成员还走访了部分教师,交谈中教师们对“三免一补”政策利国利民的肯定,让实践小组更客观真实的了解到“三免一补”给农村、农民生活带来的好处,尤其为农村贫困家庭点燃了改变命运、脱贫致富的希望。教师最后赞扬了实干团队躬身力行的实干精神,队员们纷纷表示定将本次社会实践办好。
傍晚时分,团队成员来到了熊背村文化娱乐中心与村民们拉起了家常,聊到孩子上学问题时,一位大叔感慨地说:“现在的政策是越来越好了,从‘两免一补’到‘三免一补’,现在我都不必担忧小孙女上学的问题,孩子高高兴兴上学,家长身上的经济担子也没那么重了。”大叔呵呵地笑着。在场群众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这里,实干团队真正体会到了社会实践的快乐,暑期社会实践初见成效,队员们心中更加坚定了教育调查的决心。一天的实践下来,我们看到了农村教育的希望,感受到社会实践所带来的充实感。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关心农村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实干团队关注的是我国农村“三免一补”惠民政策的实施情况,着眼于提高大学生对教育政策的认知与理解。此次实践对国家惠农政策普及教育事业的政策进行调查和义务宣传,彰显了理工大学子关注社会、关心人民生活的热情和明德任责、勤勉求是的作风。
文艺下乡让新农村生活更多彩
新农村,新天地,新生活,唱凯歌。7月11日晚,我校艺术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卢堡村,为村民奉上了一场饱含青春活力的文艺汇演。
青春的歌舞不沉默,活力动感的歌曲,激情四射的舞步,文艺下乡在一片欢呼声中正式拉开帷幕。高山流水,空灵秀美,萨克斯的浑厚,加以笛子轻盈空灵,如浅溪一般,浸入心扉,将《同一首歌》,同一片天的暖风吹进了卢堡,吹进了新农村。古有巫医误诊,今有庸医揩油,双簧表演《看病》将一个“揩油医生”的丑陋形象幽默诙谐地展现在了村民面前,也从侧面反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朋友们带来的极大益处,为农民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豫剧《穆桂英挂帅》的铿锵女将士,昭示了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农民的思想的转变,农村传统恶习的灰飞烟灭。卢堡村村民王阿姨即兴演唱的一曲《花喜鹊》描绘了改革春风沐浴下,农村儿女的幸福生活。新农村,新气象,一首首美妙的歌曲,一段段动人的旋律,讴歌了在党和国家正确领导下我国农村一路奔小康的现实。
大学生“三下乡”文艺汇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和谐社会,和谐农村尽上自己一份薄力。同一首歌,同一片天,从建国时不能解决温饱到现在的步入小康,农民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用镰刀、锄头勾勒出幸福美景。
留守儿童 农村发展的希望
7月13日,资环学院留守儿童服务团在东尚村,开展了“送给花季‘荒草’一滴朝露,唤醒留守儿童五彩之梦”爱心访谈活动。
用笑抚平受伤的心灵,用爱心唤起农村的希望。东尚村,典型的偏远村庄,经济状况明显不如周边一些村镇,外出务工的农民相对较多,留守儿童的问题尤为突出。因父母都长期在外务工,大部分孩子与父母处于不联系或很少联系状态,缺乏与父母交流沟通,造成性格孤僻或者任性妄为。村支书掩不住内心的酸楚和惭愧对服务队员们说道:“这些孩子长期处于失管状态下,父爱母爱的缺失,导致这些孩子法律观念匮乏,道德理念缺失,这些问题是孩子们的成长的不利因素。而我能做的却不多,治标不治本啊。”鉴于此,队员们专门设置了心理咨询点和疑难解答区,为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并对村里留守儿童进行认真筛选分类,有针对性的作了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排除不良情绪,引导他们与人为善,主动与父母和同学朋友沟通交流。
队员们认真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对孩子们进行开导和鼓励,还教他们写信,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让父母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境况。此外,团队队员还细致地教孩子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活动期间,队员们组织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让他们在特殊的课堂上体验团结和友谊的力量,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和幸福,引导他们学会感恩亲情,感恩社会。
留守儿童,不仅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父母的一块心病,也是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实践团队在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的同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充分体现了我校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理念,使大学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启发大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做更为深入的探索。
关注三农 躬身调研
为切实了解新农村建设,直击发展现状,贯彻“三下乡”的主题精神。7月12日,社团联合会暑期实践小组深入农村开展了一系列有关三农问题的调研。
直面三农问题,紧跟发展步伐。调研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范围遍及焦作市周边各主要乡村、社区。内容涉及到新农村建设中所暴露出的难题,基层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进展状况,以及关注弱势群体,落实财政支农、家电下乡等一系列关切农民利益的民生问题。实践小组每到一处,都与当地居民深入交谈,科学剖析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对其中所凸现出来的问题,队员们深刻思考,并尽力解答。此外,队员们还走进农家小院、来到田间地头,躬身农家生活、品味酸甜苦辣。为进一步了解医疗现状,实践团队特地走访了一位病人,原住村民赵奶奶说,自老伴生病以来,处处都感受着政府的关爱,医疗保险很到位,住院、药费等都享受着国家的补贴。通过与病人家属的交谈,实践小组切实看到了惠农工程的有效落实,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快速发展 ,也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此次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深入农村调研,不仅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真实的资料,同时也促使大学生与农村的零距离接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科学道路。
心系农民工 关爱传真情
在“农民工节”来临之际,为更好的帮助民工欢庆这个节日,7月15日上午,土木学院社会实践服务团到焦作市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华新天地项目部的建筑工地现场,开展了“农民工节”问卷调查活动,并为民工送去关心和慰问。
队员们首先在工地现场设立志愿服务点,为在炎炎烈日工作的广大农民工提供免费纯净水,给他们送去了真诚的慰问。接着他们通过向民工发放问卷和深入民工生活区与民工亲切交谈两种方式对“农民工节”相关知识进行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队员们发现,大多数民工对“农民工节”了解鲜少,有的甚至表示从没听说过这个节日。针对这种情况,队员们向广大民工认真解释,“农民工节”是焦作市人大为广大务工人员特别设立的节日,时间为每年的7月20日。当问及想要怎样庆祝“农民工节”时,大多数农民工表示,希望“农民工节”这天能够得到政府的一些物质慰问。队员们解释“焦作市政府每年都要举办各类慰问活动,善待农民工”时,农民工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当民工们听说土木学院社会实践队随后将会在该工地附近举办一场文艺演出,与他们共度这个节日的时候,他们的兴奋更是溢于言表。“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去看看,体会一下庆祝属于自己的节日的快乐。”一位民工高兴地说。
关心“三农”、扶助“三农”,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以建设祖国、振兴中华使命的体现。此次调查使农民工感受到了社会对他们的关爱,也使队员们深切体会到服务群众、奉献爱心的快乐与充实。同时,也明确了号召全社会,善待农民工,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任;坚定了紧跟党的步伐,在实践中成长成才的信念。以深入实地调查“三农问题”为契机,了解社会的需要,树立崇高理想,做一个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