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村落在活化中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 李力
嘉宾 陈兴义 河南理工大学中原传统村落建筑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意义:
传统村落的价值多元且不可替代
记 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六大原则”和“十五项任务”,强调要注重保护、体现特色。传承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和优秀乡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请您就传承优秀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振兴,谈谈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意义。
陈兴义:中国传统村落,一般指落村时间较早,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的民俗民风。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有一定的条件,即历史文化积淀较为深厚、选址格局肌理保存较完整、传统建筑具有一定保护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良好、村落活态保护基础好等。传统村落的价值是多元且不可替代的。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55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大都与传统村落的密集区高度契合,1300多项国家级非遗和7000多项省市县级非遗,绝大部分都在传统村落里。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对传承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现代人需要亲近自然的生活,相对简单的社会关系和稳定的心理预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乡愁”,而传统村落,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是留住乡愁的主要承载地。
问题:
趋同化 空心化 拆旧建新
记 者:今年是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10周年,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陈兴义:传统村落被称为“活着的文物、有生命的历史”。从2012年至今,全国共有6819个村落进入传统村落保护目录,实施了挂牌保护。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传统村落205个(共5批次),省级传统村落1021个(共6批次)。传统村落不仅是传统建筑的遗存,也是乡村生产生活的载体,更是传统农耕文明多重形态的合体。
记 者:对于这些传统村落的保护,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陈兴义:首先我们需要强调一点,保护传统村落绝不是原封不动。村落进入当代,生产和生活都要现代化;村民有享受现代文明和科技带来的便利的权利。我们应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这种转变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以保护为前提的利用,不仅促进了村落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传承。
目前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拆旧建新”,一些地方忽视传统村落的原生态系统保护,热衷于在原址上弃旧建新,严重破坏了村落历史文脉的延续性。“趋同化”,在部分已经活化的传统村落中,存在品牌意识缺乏、业态单一、“千村一面”的现象。冯骥才先生5年前总结的传统村落发展的“十大雷同”问题,今天仍然存在。“空心化”,伴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村落的转型撤并,农民的易地脱贫以及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传统村落中的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造成常住人口大量减少,出现“人走房空”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演化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空心化。“城市化”,城市审美介入农村,把传统村落发展得像城市一样,追求高大上,乡村特色不复存在,乡村风貌破坏殆尽。侧重经济效益,忽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投入。
对策:
做好科学保护与文化传承 因村施策 因地制宜
记 者:《河南省“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要注重挖掘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地域特征、气候资源、风貌特色,加强乡村传统村落和特色风貌保护,您对保护、活化传统村落还有哪些好的建议?
陈兴义:传统村落的活化,应该是将现代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融入传统乡村风貌之中,用心保护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使自然环境、人文风情、村庄形态和产业发展相得益彰。所以首先要做好科学保护。科学保护的目的是协调传统村落周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系,确保在可承受范围内活化。科学保护是从事物的性质、特征、规律、独特性和知识体系出发,从实际出发,制定一整套严格的标准、方法、要求和保护机制与制度。只有建立起科学保护的体系,并行之有效,才能使传统村落的生命长久,魅力永存,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乡愁。
做好文化传承。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保护首先要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现在出现的“乡村趋同化”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不自信,看不到自己村落文化的价值。一个乡村、一个地区最值得珍惜的资源就是它的文化印记,这也是活化传统村落最应该倚重和发扬的优势资源。传统村落的发展应该围绕这些独特的优势资源做文章,在坚守中求发展,要做到“既见新村又见乡音,既见新貌又留古韵”。其次,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村民与置身于其中的村落是一个整体,他们是村落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村落文化的承载者,只有他们才能真正保护、传承这个村落特有的民俗、信仰、技艺、人文环境等文化遗产,也只有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意义与价值。因此,要采取得力措施满足村民的生活、精神需求,使其交通便利、居住舒适、环境美好、就业有道、生活无忧。再次,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也是传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有效途径。千年古村落寨卜昌村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的诞生地,通过让传统文化“充满”古田园,让红色历史“入驻”古民居,让“党建精神”串联古村落的方式,经过两年的建设,寨卜昌村已成为河南省红色教育基地,焦作市首批社会资源旅游访问点。最后,物化和可视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大力气保护非遗传承人,形成老艺人肯教、年轻人肯学的社会氛围。
旅游仍然是当下传统村落最现实的发展手段。随着人们生活的进一步改善,人们更加向往乡村游。要避免“趋同化”,就要强化规划设计引领,因村施策,因地制宜,进行高品质引导。发展旅游不能追求收益最大化,更不能为了招徕游人任意编造和添加与村落历史文化无关的“景点”。应坚持“去景区化、去商业化、去公园化、去城镇化”的旅游开发原则,既让本地群众保持自然的乡村生活状态,能够参与旅游服务各个环节,保持本地生态景观、田园风光、农耕文化、乡村生活,又让游客体验清新自然真诚淳朴的乡村风貌,留住了乡愁,在景区、游客、本地老百姓之间取得多赢。
找准传统村落连片发展定位。之前单个传统村落保护的方式是基础型保护,起到了延缓破坏的作用。开展以地市级为单位的传统村落连片示范区保护利用工作,则是站在发展的角度去考虑,易于融合更多的资金、更加系统全面地对重点地区开展保护,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走出一条新的路子。片区里的传统村落有意识地进行差异化打造,功能、风貌、产业重新定位。如在甲村游览,乙村住宿,丙村购物,一定要把连片区域的传统村落走完才能完成整个旅游活动,而不是只去一个村就不用去其他村子。
打造品牌,活化传统村落。“品牌”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通过对理念、行为、视觉、听觉四方面进行标准化、规则化,使之具备特有性、价值性、长期性、认知性的一种识别系统总称。产品的品牌需要先经历营销定位、名称创意、标志设计、价值梳理、文案创造,最后再进行包装设计。这样的产品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真正让区域资源转化成产业。通过对资源挖掘、文化注入、产品设计,以及叫响口号、设计符号,同时协助成立公司,引导走向市场,可有效推动传统村落活化。以太行山北麓的石头村落九渡村为例,在打响“太行石头村,豫北小桂林”的全域旅游品牌后,民俗旅游、餐饮住宿、水上游乐、土特产品加工销售等旅游相关产业逐步形成,游客人数逐年增加,年接待游客达到4万—6万人次,户均收入在万元以上。
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还应重视整体产业结构的均衡配置,挖掘培育其他特色产业,比如特色种养业、生态农业、特色手工业,与旅游业形成均衡互补格局,避免对某一产业形成过度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