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信息报》:张晓刚(右)正在与团队成员交流,为餐饮摊位设计标志
6月26日,《人才信息报》在第B3版头条位置以《张晓刚:在创业磨砺中绽放青春》为题并配发图片;7月10日,《教育时报》在第1版以《张晓刚:创业之路是“逼”出来的》为题;6月2日,青年网以《张晓刚:在创业磨砺中绽放青春》为题,报道我校公管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张晓刚自强不息的创业故事。相关内容如下:
《人才信息报》2009年6月26日第B3版头条的报道内容如下:
张晓刚:在创业磨砺中绽放青春
本报记者 刘玮 通讯员 徐春浩
近日,河南省焦作市一家四星级酒店——亿万饭店总经理准备将自己承包的一座餐厅进行整改,河南理工大学公管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05级1班学生张晓刚的一套策划方案脱颖而出,得到她的高度赞赏,主动提出聘请张晓刚做自己的助理。然而,张晓刚却婉言拒绝了。“我要在创业磨砺中绽放青春,用自己的创业之路点亮人生理想信念的明灯。”张晓刚说。
“逼”出来的创业路
“创业过程几多心酸坎坷……然而当生活之于我非一道多选题时,我就要尽最大努力把这单选题的答案填写完美。” 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张晓刚感慨地说,“我是年级第一个就业的,也是第一个失业的,又是第一个创业的。”张晓刚也曾想过找一个固定的工作,然而,当他来到公司上班时发现环境让人很失望,很快便辞职了。
张晓刚的创业者之路是“逼”出来的。出生于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双庙乡寺白村一个农民家庭的张晓刚,也曾有过美好的幸福生活,然而这一切都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中失去了。
2006年春节期间,张晓刚的奶奶因病去世,两个多月后,作为家里顶梁柱的父亲也撒手人寰。面对破碎的家庭,面对两位姐姐的大学费用,面对巨额的家庭债务,张晓刚陷入了深思……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誓言:“日落不是岁月的过,风起不是树的错,无论命运给我以寒风冷雨,还是泥泞坎坷,都不会消减我的激情……”
办完父亲的丧事后,张晓刚回到学校,一边努力学习,一边想着如何自立。他想起了曾读过的《没有鸟儿飞过的天空,我飞过》那篇文章,文中讲述了三名大学生组成团队,自食其力,通过作各种创意策划获利百万的故事。张晓刚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会象他们那样!”
12次的“纠缠”圆了创业梦
2006年5月的一天,张晓刚找来几个好友商量,大家都很赞同他的想法,但对组成团队后该做些什么心里很茫然,再加上临近放假回家心切,好友并没有将这件事放到心上,计划尚未出炉便遇到了挫折。
张晓刚没有因此放弃,暑假他留在了学校,白天做业务推销员、培训机构业务员,干一些发传单、送快餐、做家教等兼职工作,晚上则潜心苦读,并静心整理创业思路、拟定创业计划。不久,他主持成立了自己的“爱勤海俱乐部”,并创办了一份发行量为6000份校园信息报。张晓刚说,报上不仅有对大学生有用的信息,还有商家做的广告。为拉到一份赞助,他曾先后12次“纠缠”商家,最终打动了商店老板,初圆自己创业梦。
有了这些经验,张晓刚再次开始筹划成立团队,他以“爱勤海俱乐部”名义发出邀请后,全校200多名学生响应。经过面试、培训,有21人留了下来。团队成立了,该如何运转下去呢?这让他困惑了许久。校园充满巨大商机,但因校园有寒假、暑假两个假期,所以无论做任何一种商品的校园代理都有淡、旺季之分。细想之后,他决定发售一种商家与学生的联谊优惠卡。这样既能解决团队运作问题,又能为学生创造便利,还能宣传商家,可谓一举三得。
思路转变天地宽。由于这项活动只需商家对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些活动优惠,并不需要直接出钱,很多商家乐意去做。经过4个月努力,2007年元旦期间,第一期90余家商户参与的联谊卡开始在学生中发售,并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此后,参与联谊的商家达到了近300家,在学校中颇具影响力。
在与商家的接触中,团队成员得到了锻炼,最终5名沟通能力、策划意识强的队员留了下了,形成了团队的骨干力量。
抓住机遇,在磨砺中放飞希望
随后,由张晓刚带队的项目“量无界环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业计划先后获得河南省创业大赛特等奖和全国创业大赛铜奖。于是,张晓刚与团队成员协商,准备将参加创业大赛时的餐饮计划付诸实施,考虑到自己还在读书,创业地点不可能离学校太远。怎样才能做到创业、学业两不误呢?张晓刚把自己的目光投向校园。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不久,学校餐厅一个摊位转让,张晓刚抓住机会承租了这个窗口。
有了摊位,剩下的便是资金问题,团队成员纷纷拿出自己的积蓄,200、500、1000……有多少凑多少,凑了14000元,张晓刚拿出自己的2000元全部存款和学校刚发的1000元优秀奖学金,又找到几位已经参加工作的同学,软磨硬泡应是凑够了初期所需的30000多元资金。“在此过程中,我没有拿家里一分钱。”张晓刚自豪地说。
正式营业后,生意呈现良好开端。张晓刚将窗口以创业大赛参赛项目“亿品乡韵”命名,在店面的形象设计上,配有形象菜单、笑脸、服务提醒和特色标牌。窗口品种以精美小炒、特色盖饭为主,研究配方火锅,逐步加入“千里香混沌王”、“刘记粽糕”、米线、凉皮、卤肉夹饼等。最后顾客欢迎的是,他们力推健康理念。2008年9月份推出低利润的豆浆和豆腐脑,呼唤大学生注意饮食健康。
如今,张晓刚已被学校推荐为河南省优秀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之星”候选人,他的生意更是越来越红火。展望未来,张晓刚相信自己与成功有个约会。“下一步,我要多开几家连锁店,实现规模化经营,有可能的话还要创建自己的餐饮品牌。”张晓刚自信地说,“走上创业路,世界便成了我肩上的行囊。我已经准备好了,无论道路是坎坷还是泥泞,那都是岁月的磨砺,我会在磨砺放飞希望。”
《教育时报》2009年7月10日第1版的报道内容如下:
张晓刚:创业之路是“逼”出来的
□本报记者 侯军锋 通讯员 徐春浩
近日,焦作市一家四星级酒店——亿万饭店总经理准备将自己承包的一座餐厅进行整改。河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05级1班学生张晓刚的一套策划方案脱颖而出,得到总经理的高度赞赏。然而,在总经理请张晓刚做自己的助理。张晓刚却婉言拒绝了。“我要用自己的创业之路,点亮人生理想信念的明灯。”张晓刚说。
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张晓刚感慨地说:“我是年级第一个就业的,也是第一个失业的,又是第一个创业的。”他也曾想过找一个固定的工作,然而,当他来到公司上班时,发现环境让人很失望,便辞职了。
张晓刚的创业者之路是“逼”出来的。出生于襄城县双庙乡寺白村一个农民家庭的他,也曾有过美好的幸福生活。然而,这一切都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中失去了。
2006年春节期间,张晓刚的奶奶因病去世。两个多月后,作为家里顶梁柱的父亲也撒手人寰。面对破碎的家庭,面对两位姐姐的大学费用,面对巨额的家庭债务,张晓刚陷入了深思……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誓言:“日落不是岁月的过,风起不是树的错,无论命运给我以寒风冷雨还是泥泞坎坷,都不会消减我的激情……”
回到学校,张晓刚一边努力学习一边想着如何自立。他想起了曾读过的《没有鸟儿飞过的天空,我飞过》那篇文章,文中讲述了三名大学生组成团队,自食其力,通过作各种创意策划获利百万的故事。张晓刚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会象他们那样!
2006年的暑假,张晓刚留在了学校,白天做业务推销员、培训机构业务员,晚上则潜心苦读,并静心整理创业思路、拟定创业计划。不久,他主持成立了自己的“爱勤海俱乐部”,并创办了一份发行量达6000份的校园信息报。张晓刚说,这份信息报不仅有对大学生有用的信息,还有商家做的广告。为拉到一份赞助,他曾先后12次“纠缠”商家,最终打动了商店老板,初圆自己的创业梦。
有了这些经验,张晓刚再次筹划成立团队。他以“爱勤海俱乐部”名义发出邀请后,全校200多名学生响应。经过面试、培训,有21人留了下来。团队成立了,该如何运转下去呢?这让他困惑了许久。校园充满巨大商机,但因校园有寒假、暑假两个假期,所以无论做任何一种商品的校园代理都有淡旺季之分。细想之后,他决定发售一种商家与学生的联谊优惠卡。这样既能解决团队运作问题,又能为学生创造便利,还能宣传商家,可谓一举三得。
由于这项活动只需商家对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些活动优惠,并不需要直接出钱,很多商家乐意去做。经过4个月努力,2007年元旦期间,第一期90余家商户参与的联谊卡开始在学生中发售,并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此后,参与联谊的商家达到了近300家,在学校中颇具影响力。
在与商家的接触中,团队成员得到了锻炼,最终5名沟通能力、策划意识强的队员留了下来,形成了团队的骨干力量。
随后,由张晓刚带队的项目“量无界环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业计划先后获得河南省创业大赛特等奖和全国创业大赛铜奖。于是,张晓刚与团队成员协商,准备将参加创业大赛时的餐饮计划付诸实施,考虑到自己还在读书,创业地点不可能离学校太远。怎样才能做到创业、学业两不误呢?张晓刚把自己的目光投向校园。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不久,学校餐厅一个摊位转让,张晓刚抓住机会承租了这个窗口。
有了摊位,剩下的便是资金问题。团队成员纷纷拿出自己的积蓄,200元、500元、1000元……有多少凑多少,凑了1.4万元,张晓刚拿出自己的2000元存款和学校刚发的1000元奖学金,又找到几位已经参加工作的同学,凑够了创业初期所需的3万元资金。“在此过程中,我没有拿家里一分钱。”张晓刚自豪地说。
正式营业后,生意呈现良好开端。张晓刚将窗口以创业大赛参赛项目“亿品乡韵”命名,在店面的形象设计上,配有形象菜单、笑脸、服务提醒和特色标牌。窗口品种以精美小炒、特色盖饭为主,又逐步加入米线、凉皮、卤肉夹饼等。最后顾客欢迎的,是他们力推健康理念。去年9月,他们推出低利润的豆浆和豆腐脑,呼唤大学生注意饮食健康。
如今,张晓刚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展望未来,张晓刚相信自己与成功有个约会。“下一步,我要多开几家连锁店,实现规模化经营,有可能的话还要创建自己的餐饮品牌。”张晓刚自信地说。
青年网2009年6月2日的报道内容如下:
张晓刚:在创业磨砺中绽放青春
近日,河南省焦作市一家四星级酒店——亿万饭店总经理准备将自己承包的一座餐厅进行整改,河南理工大学公管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05级1班学生张晓刚的一套策划方案脱颖而出,得到她的高度赞赏,主动提出聘请张晓刚做自己的助理。然而,张晓刚却婉言拒绝了。“我要在创业磨砺中绽放青春,用自己的创业之路点亮人生理想信念的明灯。”张晓刚说。
“创业过程几多心酸坎坷……然而当生活之于我非一道多选题时,我就要尽最大努力把这单选题的答案填写完美。” 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张晓刚感慨地说,“我是年级第一个就业的,也是第一个失业的,又是第一个创业的。”张晓刚也曾想过找一个固定的工作,然而,当他来到公司上班时发现环境让人很失望,很快便辞职了。
张晓刚的创业者之路是“逼”出来的。出生于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双庙乡寺白村一个农民家庭的张晓刚,也曾有过美好的幸福生活,然而这一切都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中失去了。
2006年春节期间,张晓刚的奶奶因病去世,两个多月后,作为家里顶梁柱的父亲也撒手人寰。面对破碎的家庭,面对两位姐姐的大学费用,面对巨额的家庭债务,张晓刚陷入了深思……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誓言:“日落不是岁月的过,风起不是树的错,无论命运给我以寒风冷雨,还是泥泞坎坷,都不会消减我的激情……”
办完父亲的丧事后,张晓刚回到学校,一边努力学习,一边想着如何自立。他想起了曾读过的《没有鸟儿飞过的天空,我飞过》那篇文章,文中讲述了三名大学生组成团队,自食其力,通过作各种创意策划获利百万的故事。张晓刚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会象他们那样!”
2006年5月的一天,张晓刚找来几个好友商量,大家都很赞同他的想法,但对组成团队后该做些什么心里很茫然,再加上临近放假回家心切,好友并没有将这件事放到心上,计划尚未出炉便遇到了挫折。
张晓刚没有因此放弃,暑假他留在了学校,白天做业务推销员、培训机构业务员,干一些发传单、送快餐、做家教等兼职工作,晚上则潜心苦读,并静心整理创业思路、拟定创业计划。不久,他主持成立了自己的“爱勤海俱乐部”,并创办了一份发行量为6000份校园信息报。张晓刚说,报上不仅有对大学生有用的信息,还有商家做的广告。为拉到一份赞助,他曾先后12次“纠缠”商家,最终打动了商店老板,初圆自己创业梦。
有了这些经验,张晓刚再次开始筹划成立团队,他以“爱勤海俱乐部”名义发出邀请后,全校200多名学生响应。经过面试、培训,有21人留了下来。团队成立了,该如何运转下去呢?这让他困惑了许久。校园充满巨大商机,但因校园有寒假、暑假两个假期,所以无论做任何一种商品的校园代理都有淡、旺季之分。细想之后,他决定发售一种商家与学生的联谊优惠卡。这样既能解决团队运作问题,又能为学生创造便利,还能宣传商家,可谓一举三得。
思路转变天地宽。由于这项活动只需商家对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些活动优惠,并不需要直接出钱,很多商家乐意去做。经过4个月努力,2007年元旦期间,第一期90余家商户参与的联谊卡开始在学生中发售,并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此后,参与联谊的商家达到了近300家,在学校中颇具影响力。
在与商家的接触中,团队成员得到了锻炼,最终5名沟通能力、策划意识强的队员留了下了,形成了团队的骨干力量,为以后的创业大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创办信息报、发售联谊卡是团队运行的一些探索,那么参加创意大赛、承包餐饮摊位则说明团队发展进一步走向了实践。张晓刚说,参与“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不仅让他解除了团队活动走向何方的困惑,还让他在竞赛中得到了锻炼和认可。
然而,参赛的路决非一帆风顺。该竞赛对参赛计划的要求很严格,不仅要求有创意,还要求有可行性,一旦注入资金,就能正常运作。张晓刚说,“刚开始‘挑战杯’具体是什么概念,我都不清楚。”
从接到大赛通知起,整整6个月时间里,钻图书馆、泡书店,他阅读了大量关于企业运营、设计、管理等方面的书籍,咨询了学校20多位教授和老师,并趁假期和周末到许昌、新乡、周口、安阳等地考察,积累了大量有用的第一手材料。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2008年度“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由张晓刚带队的项目“量无界环测信息有限公司”创业计划先后获得河南省创业大赛特等奖和全国创业大赛铜奖。对此,张晓刚兴奋地说:“荣誉不并重要,关键是我的策划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随后,张晓刚与团队成员协商,准备将参加创业大赛时的餐饮计划付诸实施,考虑到自己还在读书,创业地点不可能离学校太远。怎样才能做到创业、学业两不误呢?张晓刚把自己的目光投向校园。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不久,学校餐厅一个摊位转让,张晓刚抓住机会承租了这个窗口。
有了摊位,剩下的便是资金问题,团队成员纷纷拿出自己的积蓄,200、500、1000……有多少凑多少,凑了14000元,张晓刚拿出自己的2000元全部存款和学校刚发的1000元优秀奖学金,又找到几位已经参加工作的同学,软磨硬泡应是凑够了初期所需的30000多元资金。“在此过程中,我没有拿家里一分钱。”张晓刚自豪地说。
正式营业后,生意呈现良好开端。不久,张晓刚又承包了另外两个摊位,他还和团队不仅设计了摊位的招牌、还对服务人员从卫生、业务、服务用语和工作效率上进行培训,完善管理,逐步走向了正规道路。
如今,张晓刚已被学校推荐为河南省优秀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之星”候选人,他的生意更是越来越红火。展望未来,张晓刚相信自己与成功有个约会。“下一步,我要多开几家连锁店,实现规模化经营,有可能的话还要创建自己的餐饮品牌。”张晓刚自信地说,“走上创业路,世界便成了我肩上的行囊。我已经准备好了,无论道路是坎坷还是泥泞,那都是岁月的磨砺,我会在磨砺放飞希望。”(徐春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