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理工主页 / 文明网 / 投稿通道    
网站首页 媒体理工 视频理工 图说理工 理工校报 理工融媒 学习在线 新闻回顾
综合新闻 基层动态 教学科研 学术报告 国际交流 学生活动 校友资讯 理工人物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回顾 > 2009年 > 正文
《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记河南省十佳师德标兵、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张玉贵
发布:李小红   供稿: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09-03-25  打印本文



    3月24日,《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最显著位置以《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记河南省十佳师德标兵、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张玉贵》为题,配发图片报道我校教师张玉贵教授顽强与病魔作斗争,把全部热情投入到科研与教育事业最前沿的感人事迹。人民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予以转载。相关内容如下:

                                            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记河南省十佳师德标兵、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张玉贵 
                                      ■本报记者 郭炳德 通讯员 徐春浩

    他,以呵护矿工生命安全为己任,把力化学引入瓦斯地质研究领域,为煤矿安全生产、研究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被称为“创造了奇迹的人”。
    他,用一根竹竿躺直了病魔使之佝偻的身躯,把最美丽的青春燃烧在科研与教育事业的最前沿。
    他,爱生活、爱科研、爱教学……以这些浓浓的爱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奉献之歌,被学生们誉为“最值得敬重的人”。
    他就是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五一劳动奖章”和“2008年河南省十佳师德标兵”荣誉称号获得者——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玉贵。

                                     硬是绑着竹竿躺直了佝偻的身躯
    1993年,正当张玉贵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懈努力时,病魔的阴影却偷偷向他袭来。他患上了一种令不知情者感到奇怪、知情者毛骨悚然的怪病:强直性脊柱炎。
    这种病的突出症状是,一个好端端、曾经健壮如牛的汉子,短时间内会变得全身僵直,疼痛难耐,严重时只能一个姿势躺在床上,动弹一下就会撕心裂肺地疼。
    更可怕的是,随着病情的恶化,张玉贵的脊柱不断下弯,躯体佝偻得像对虾。医生说,如今国际医学界对此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这样发展下去,将使他永远看不到天空,也就意味着永远告别他挚爱的讲坛。
   “那时候,自认为年轻力壮,什么都不在乎。”张玉贵回忆说,1992年前后,他在中国地质大学任教期间,到周口店带学生实习。夏秋的早晚,露水大,潮湿重,他经常带学生们上山、下井,睡地铺,一点儿也不在乎。“医生说,这可能是我的‘病根’。”
     既然病魔来袭,就要认真对待。为了治好病,张玉贵到处求医,辗转大江南北。开始是大医院,后来是专科医院,再后来便是“病急乱投医”了。只要听到一个信息,便要“以身试医”。但无论病情怎样发展,他都以坚强、乐观的心态应对。所到之处,他的病房成了病友们的心灵驿站,与大家贴心的畅谈交流让他更加精神,他被病友们称为“最快乐的人”。
   “听说湖北洪湖中医院能治疗这种病,一家人又把我‘弄’到了那里。”张玉贵笑着向记者解释,“为什么是‘弄’去的呢?那时候,我不仅不能行走,而且身体不能打弯,连脖子都不能扭动一下。”
    如今,张玉贵行走坐立仍很困难,工作靠止痛药,休息靠安眠药,身上装有钛合金支架,同事称他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然而,病魔没能使张玉贵放弃对事业的挚爱与追求。1998年,他跨专业考入了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别人读博都是3年,可张玉贵竟读了8年,因为其间大部分是在病床上,他一边吃药,一边学习和研究。
    2000年,由于病情加重,张玉贵病倒在床。然而,他用一根一寸多宽、二尺来长的竹竿竖着绑在腰上,一直睡了半年,靠着顽强的毅力,硬是躺直了佝偻的身躯。

                                    站在讲台上本身就是一座丰碑
    作为一名教师,张玉贵爱他的课堂、爱他的学生,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他常说:“师之魂,爱为本,爱是教师的第一品质。”
    在他那间约有16平方米的办公室里,除了摆放他的办公桌外,还放着3台电脑。这是他的研究生们的工作台。“在我这里学习,既方便了学生们能随时提问,我的笔掉地上也不用我自己像深海探油那样难够了。”张玉贵幽默地说。
    在教学之路上默默耕耘着的张玉贵,对三尺讲台充满了眷恋。在他看来,跟学生们在一起时是他最快乐的时光。打开张玉贵的手机,有许多学生发来的短信:“老师,您最近好吗?”“老师,祝您身体健康!”“老师,我就要上班了!”……然而,学生们并不知道,他们敬爱的张老师在经历了一次次大手术之后,身体早已透支。即使这样,张玉贵依然舍不得离开讲台,离开他的学生。
    “我打心眼儿里喜欢我的学生,在他们中间我能找回自己生活的动力。我住院期间还一直惦念着他们。教育他们、传授给他们知识是我一生最幸福的事。”张玉贵说。
    “老师教导我们,做事情一定要从小处入手。就是装订学术材料,钉子距离上下多少厘米,他都要求我们要规范。他曾说,不论在任何岗位上,人的事业、前途都是干出来的,不可能是等出来的。这话将会激励我的一生。”说到自己的导师,研究生三年级学生熊建龙激动地说,“老师同病魔抗争的坚强和对生活的乐观,更是让我们感动。”
    “他呀,只不过是不让人看到他的痛苦罢了。”谈起张玉贵,妻子江林华既心疼又无奈,“我晚上睡觉醒来,一准能看见他在拧着眉头读书。我知道,那是他药效过了,疼得睡不成了,便和书本较上了劲儿。”
    在教学岗位上,张玉贵孜孜以求,诲人不倦。有时候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坚持不住了就把身子靠着讲台继续上课。学生们搬来椅子让他坐着讲,他笑笑说:“教师应该永远站在讲台上。”学生们这样赞扬他:“您站在讲台上,本身就是一座丰碑!”
    张玉贵每天工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他既要给学生上课,又要指导学生做实验,还要进行科研。但张玉贵总是用充满阳光的笑脸面对一切。
    当家人、领导和同事劝他休息时,张玉贵常说:“我觉得自己在工作中是一个正常人,在家呆着就是一个病人。在工作的状态下我活得有价值,活得充实,身体也不疼了,闲下来之后反倒觉得浑身不舒服。”
    张玉贵没有把肆虐的病魔当作遍地荆棘的生命苦旅,而是当作了铺满鲜花的希望之路,在跋涉中寻找人生的价值。

                                    学术之旅承受着无法想象的艰辛
    “科研要有牺牲精神”,这是张玉贵常说的一句话。在科研的道路上,他甘于奉献,刻苦钻研,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换来了一项项丰硕的科研成果:完成了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5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6篇、ISTP收录8篇,著作3部,申请专利5项;目前主持着国家中长期发展计划重大专项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专题等,另外他还承担了其他国家级项目3项。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使他在科研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6年,张玉贵提出,把力化学引入瓦斯地质研究领域的新学术观点,开创了以化学方法研究瓦斯问题的先河,改写了瓦斯研究的历史。2008年1月,他申请的“863计划”课题——“煤层气低渗富集区地面开发关键技术”也获准立项,研究总经费达597万元。此外,张玉贵还入选河南省“555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荣获焦作市优秀青年专家、校师德先进个人等殊荣。
    面对荣誉和成就,张玉贵感受到的不是名和利,最让他欣慰的是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赢得了国家的承认——这是一场志在必胜的科研长跑,张玉贵坚守了十多年。
    凭勇气探索未知,做矿工生命安全的开路先锋。张玉贵始终热爱着自己的科研岗位。他的研究工作也正在开花结果,可是,他厚积薄发的学术之旅却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
    投身教学十多年来,张玉贵不但没有被多舛的命运和纠缠的病魔消磨掉自己的意志,反而深切地体味到了生命的意义。在他的辛勤培育下,先后有20多名硕士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了科研领域的佼佼者。
    张玉贵用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面对工作、生活乃至整个世界,为自己佝偻的身躯注入了钢铁的分子。


 

本栏目最近更新
2025-04-10
中国共产党河南理工大学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2025-04-10
学校2025年体育节暨运动会隆重开幕
2025-04-06
刘永涛在二级单位走访调研时指出—— 聚焦“四高四争先”,努力建设特色鲜明高...
2025-04-01
第八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焦作系列活动暨第二场春季校园双选会成...
2025-03-31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举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
2025-03-30
省政协副主席霍金花莅校调研
2025-03-29
学校召开“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
学校主页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河南理工大学新闻网  校ICP备05020号

访问次数: 访问人数: 本页访问次数: 在线人数:0

河南理工大学新闻网 / 主办 河南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 技术支持 河南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