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理工主页 / 文明网 / 投稿通道    
网站首页 媒体理工 视频理工 图说理工 理工校报 理工融媒 学习在线 新闻回顾
综合新闻 基层动态 教学科研 学术报告 国际交流 学生活动 校友资讯 理工人物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回顾 > 2008年 > 正文
《河南教育》:“教”比天大 “爱”比海深
发布: 供稿:李为群 发布时间:2008-10-24 打印本文


    《河南教育》2008年10月号“人物”专栏以《“教”比天大  “爱”比海深》为题,报道第三届全国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我校资环学院教授张子戌的先进事迹。全文如下:

                                  “教”比天大 “爱”比海深
                 ——记第三届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张子戌
                                      □特约记者 杜笑宇

    作为一名教师,他三十年如一日,躬耕于教学改革第一线,以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师德,诠释着为师者应有的内涵;作为研究人员,他是我国瓦斯地质学科的开创者之一,为我国瓦斯地质研究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有1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并拥有两项国家专利。他,就是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张子戌。
    “获得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对张教授来说,可谓是名至实归。”当得知张子戌获得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时,他的同事和学生都这样说。而张子戌本人则认为:“获得教学名师奖,是学校近几年又好又快发展的结果,是学校的荣誉。对我个人来说,这个头衔有点大,有点重,我只是全校1300余名教师中普通的一员。国家教学名师奖是给高校教师一次认识自我和提高自我的机会,我代表学校拿到这个奖,压力很大。我今年59岁了,但我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用我的余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教”比天大:传道、授业、解惑,师者的天职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早在1000多年前,大文学家韩愈便如是说。作为一名从教30年的大学教师,张子戌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并笃信一个理念,那就是“教”比天大。在他看来,“传道”,即授人以德,以德导之,“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受业”,即授人以学,以学教之,使之具备专业素养,并能够凭此立业;解惑,即解答学生心中的困惑,使之不困于内,不惑于外。因此,张子戌在日常教学以及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十分注意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张子戌教授细心、敬业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全校是出了名的。2007年3月,他带领两名学生到河北省邯郸市陶二矿做课题。为取得第一手资料,早上8时,张子戌和两名学生乘坐罐车深入到地下1000多米的矿井里,对数据采集点逐个查验、记录,一直忙到下午6时才升井,连中午饭都忘记吃了。其中一位学生告诉记者:“说实话,像这样的事情,由学生下井采集数据就可以了,张教授那么大年纪了,完全没有必要亲自下井,而且一忙就是10多个小时,即便是年轻人也不一定能吃得消。”学生还告诉记者,只要是能亲自做的事情,张子戌从来都是亲历亲为。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使学生能够听得懂,张子戌在讲授过程中,尽量多举实例,有时还带学生外出进行实地考察,把课堂延伸到教室之外。为满足地质学课程教学需要,更形象直观地展示地质演变过程,张子戌教授倡议并参与筹建了“地质陈列馆”和“痕迹化石陈列室”,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建筑面积达600平方米,馆藏丰富、国内一流的地球科学馆。为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地质学理论,在张子戌的努力下,河南理工大学在嵩山和云台山两个世界地质公园建立了实践基地。在对两个实践基地充分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张子戌和他的团队构建了完整的基础地质学实践教学体系。
    从教30年来,张子戌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以其讲义为蓝本编著的《矿井地质学》被列入国家“十五”规划教材;主持完成的“《瓦斯地质》新学科与课程建设”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计划项目“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编写的《矿井地质制图》一书获煤炭工业部优秀教材三等奖;2007年又先后获得河南省教学名师奖和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目前,以张子戌为学术带头人的“煤田地质与瓦斯地质”教学团队已经顺利通过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心系科研:继承、发展、创新,师者的本分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张子戌认为高校在这方面大有可为,作为高校科研人员,更应该肩负起这个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当前,煤炭仍是世界主要能源。在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约占67%。而在煤矿频发的各种事故中,伤亡和损失最大的往往是矿井瓦斯灾害,因此,瓦斯灾害治理是我国煤矿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河南理工大学瓦斯地质专家就提出瓦斯是地质作用的产物这一观点,并筹建了课题组,开始系统地对瓦斯地质进行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张子戌当时作为最年轻的课题组核心成员,参与了瓦斯地质基础研究和瓦斯地质学科的创建工作。从那时开始,他家里的灯常常通宵长明。
    苦心人,天不负。13年的披肝沥胆,4700多个日夜的呕心沥血,终于结下硕果。1990年,张子戌与彭立世、袁崇孚两位教授共同编著的国内第一部瓦斯地质学术专著《瓦斯地质概论》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并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专著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学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当时,作为一位年轻有为的学者,张子戌并没有因此自满,而是继续奋力前进。而国家煤炭安全生产日益严峻的形势、频发的矿难,更为张子戌在科研之路上的跋涉增添了勇气和动力。
    夜夜青灯孤影长作伴,科研征途多艰辛;日日仪器书卷总相陪,学术道路少坦途。创新之路使张子戌备感艰辛,同时也乐在其中,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张子戌参与编制的《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受到国内外很多专家的赞誉和好评,被中联煤气公司、美国环境保护署和多家国际组织引用,江泽民同志1993年参观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时也颔首称赞。张子戌主持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煤与瓦斯突出的构造地质标志及突出危险性预测研究”“MQ-1型煤强度测定仪”获能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平顶山十矿北翼瓦斯地质规律研究”“井田地质构造及煤层要素变化与瓦斯突出关系的研究”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瓦斯地质数学模型法预测矿井瓦斯涌出量研究”获国家煤炭工业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开发研制的瓦斯突出预测仪器“煤强度测定仪”“一种锪平器”获国家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
    目前,张子戌还主持着国家“973”项目“高温、高压条件下煤吸附瓦斯的数值模型与瓦斯在多相介质耦合体系中的动态平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煤的微观结构与含水性变化对甲烷吸附的动态控制机制”、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专题、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瓦斯治理专项等10余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但是,在张子戌看来,一项项科研成果就是一个个阶梯,更是吹响向科学进军的一声声号角,让他不畏艰难,跋涉探索,始终奋战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

                          “爱”比海深:大学、大师、大爱,师者的胸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部部长周济这句话在张子戌教授那里得到了印证。
    “勤奋是成功的前提,爱心是教师的灵魂。”张子戌在“名师心得”中这样写道。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无论其学识高低,都要时刻把“爱”字挂在心头,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张子戌也常常说:“爱学生不但要教给他们知识,更要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要从学习、思想、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
    有一次,张子戌带学生到一个煤矿井下进行生产实习,升井时恰逢井下工人交接班,现场比较混乱,为保证学生安全,他认真指挥学生逐一上罐。在学生全部安全升井后,他自己才最后一个上罐。不料,在升井过程中突然发生坠罐事故,罐笼被卡在半空近1个小时,随时可能再次发生坠罐。危急关头,张子戌临危不乱,沉着应对,巧妙地处理了事故,使罐笼安全降落到井底。当他沿着风井,在黑暗中历时4个多小时一步步爬到地面时,紧张地守在井口的学生,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他们在紧张和后怕的同时,更多的是说不出的感激。知道此事的一位教师说,如果最后升井的是学生,面临突发事故,他们难免会惊慌失措,若处置不当,说不定还会发生严重的事故,实在难以想象。
    2004年的一天,张子戌收到一封匿名电子邮件,发件人自称是2002级学生。信中通过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描述,感慨自己“现在活着就是行尸走肉”,“对人生、生死很是迷惑,不知为什么而活着”,整封信充满了消极悲观的情绪。读完信后,张子戌感到很意外,他认为,虽然自己只是一名任课教师,但既然学生思想上出现了问题,又向自己求教,就应该认真解答。为了稳定这名学生的情绪,张子戌很快给他回了邮件,告诫他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张子戌还讲述了自己女儿高考失利进入一所普通大学,通过自身的努力,毕业后进入北京一家跨国公司工作的奋斗历程。在信的最后,张子戌幽默地说:“女儿工资现在已是我的两倍,有机会我也想问问她‘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听听她的回答。”后来又通过几次通信,张子戌说这名学生最终端正了生活态度,走上了奋发学习的成才之路。至今,他也不知道这位学生的名字。
    在河南理工大学资环学院,张子戌教授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但这间办公室从拿到钥匙那天起,就成了学生的自习室。研究生学习、研究、做论文需要一个安静的场所,有时候还需要在电脑上制图、上网查阅资料。为了使学生能够有这样一个空间,张子戌教授主动把学校给自己的教授办公室给学生用,并为每位研究生配了一把钥匙,自己做研究、备课就在家里。这一切,令学生备受感动,他们因此更加努力学习。就这样,从张子戌教授那间办公室里走出去的研究生一茬又一茬。

 

本栏目最近更新
2025-04-16
学校召开2024年度就业工作表彰暨2025年就业工作推进会
2025-04-16
校领导参加时空大数据与低空经济校友论坛
2025-04-16
第十一届“奋进新征程”主题创意啦啦舞大赛圆满落幕
2025-04-14
副校长丁亚红带队赴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考察调研
2025-04-14
学校召开2025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
2025-04-14
学校2025年体育节暨运动会圆满闭幕
2025-04-13
学校举办2025年第三场春季校园双选会
学校主页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河南理工大学新闻网  校ICP备05020号

访问次数: 访问人数: 本页访问次数: 在线人数:0

河南理工大学新闻网 / 主办 河南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 技术支持 河南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