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教坛守初心 滋养桃李铸匠心
——电气学院教师张丽的育人治学故事

“教学,非一日之功,需久久为功,绵绵用力,耐心守望。”在河南理工大学2025年庆祝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张丽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分享教学心得。
17年,她始终站在教学一线,以深厚的学术造诣、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崇高的人格魅力,诠释着新时代大学教师“经师”与“人师”的内涵。一路耕耘,她用平凡坚实的步伐诉说对始终闪光的教育热忱,用点滴积累汇聚闪光时刻。8月19日,她在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摘得一等奖桂冠。
严己砺行,勤教爱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张丽老师始终把“师德”作为教书育人第一准则,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她常说:“教师,从来不止是谋生的职业,更是要捧着良心责任去做的事业。”
张丽本硕均就读于河南理工大学,2008年毕业后留校任职。在河南理工学习和生活的20多年里,“明德任责 好学力行”的校训校风早已融入她的血脉之中。无论是在年龄资历与学生相差不大的任教之初,还是面对新时代新青年的活跃碰撞,不断学习、不停进步是张丽对自己不变的要求。
2012年,张丽决定进一步深造,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当时她的孩子只有3岁,正是需要妈妈陪伴的年龄,但在守护家人和坚守初心之间,她选择了后者。读博期间,熬过无数个思路枯竭的长夜,突破过一个个技术难题……她逐渐变得更加谦逊、沉稳,也更懂得“教学相长”的真谛。她开始以“亦师亦友”的身份走进学生的世界,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心灵的陪伴者。
“张老师很严格,对学术问题更是近乎‘苛刻’的严谨。”学生刘佳玮说,“但这并不影响我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找她,因为老师特别贴心、特别耐心,会帮助我分析问题,引导我找到解决思路。”
“张老师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最低谷的日子,让我看到未来的希望。”曾因家庭原因陷入长期自我怀疑、自暴自弃的李世情,回忆起张丽老师陪伴、鼓励她成长的日子时,潸然泪下,“没有张老师的耐心引导,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绩。”
张丽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一颗热爱学生的真心,赢得了师生的一致肯定,先后荣获“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等荣誉称号。
思考创新,止于至善
“如何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如何把枯燥的知识讲得鲜活、易于理解?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能不能再优化?”这三个问题,会伴随张丽每门课程、每次备课的全过程,“上好每一堂课”是她职业守则中最基本的原则和始终不变的追求。
“三尺讲台,连接着学子未来与家国命运。我必须把课堂的每个环节都打磨到最好,争取让每次与学生的互动都成为他们追求知识、探索未来的一颗种子、一次助力。”张丽说,“我希望在我的课上,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张老师的课,不仅有引人入胜的知识,更有畅快的思维碰撞和灵感迸发。”电气学院信控2302班学生李会才说,“大家听张老师的课,都感觉是一种享受,知识点以一种神奇的方式进入脑袋,而且我们在不知不觉学会了批判性思考。”
张丽注重教学改革与创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摆在首位,创新教学方法,将知识的活水精准滴灌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她主持建设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采用“迁移导向式”学习理念,引入 “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模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前沿的行业动态、生动的现实案例紧密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功夫不负有心人,张丽先后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主持省级一流课程、省级思政样板课等质量工程项目5项,省级教改项目3项,并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荣获省级及以上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以上荣誉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教研相辅,精益求精
“科研是大学教师的重要使命,是推动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张丽说,“没有深厚的科研底蕴,教学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她沉浸在学术的海洋中,心无旁骛,孜孜不倦,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和“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决心,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实验室里彻夜不熄的灯光,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记录着他和团队无数个奋斗的日夜。
“张老师总是废寝忘食地泡在实验室、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张丽的同事王立国说,“为了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她常常通宵达旦,帮助学生修改论文。”
每一份汗水都将浇灌出成功的芬芳。她主持并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委托项目15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其中,多项研究成果实现了技术转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她是一颗螺丝钉,紧紧“钻”进岗位,于平凡中彰显价值;她是一泓清泉,细细滋养桃李,于三尺讲台上孕育希望;她是一株青杉,深深扎根教育沃土,于潜心科研、言传身教中践行教育热忱……她也是河南理工大学校园里默默耕耘的教师代表,他们用行动书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他们以微光汇聚星河、提灯引路,用情怀与担当共同托举青年学子梦想,护送他们迈向强国建设征程!(素材来源:电气学院,苏丽敏、刘秀欣整理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