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普遍存在重科技,轻人文的现象。进入大学后,为了就业的需要,大部分学生也不得不选择就业率高、实用性强的理工类专业。目前理工类专业的培养模式虽然培养了大学生缜密的思维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理性的判断能力,但同样也容易造成科学与人文的分裂、知识结构不平衡、人文精神缺乏等弊端。如何改变教育体制上“单向度”的倾向,使大学生成为既有科学素养又富人文情怀;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的优秀人才是每个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看来,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应特别注重和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 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的综合体现,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和标志。一个人文素养浓厚的人,不仅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而且还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和浓郁的人文关怀,同时其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也会因此不断地得到提升。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不仅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人文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个人成长过程中思想水平、道德修养、知识视野、审美情操及性格人格等方面提出的内在要求。
人文素养通过学习优秀的人文文化来实现。优秀的人文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不断沉淀、提炼和升华而逐渐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在当今时代以优秀的人文文化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校党委书记王少安在与学生座谈时曾多次强调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建议大家平时多学习一些文学、哲学以及书法、绘画和音乐等方面的知识。一方面为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陶冶高尚情操;另一方面为了优化知识结构,用博的广度来支撑渊的深度。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广泛地培养兴趣爱好,加强对人文社科方面书籍的阅读和学习,努力提高人文素养,使自己成为一名既有科学实践精神又有人文气质和人格魅力的优秀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