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面回顾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学校党的建设、学科专业、教育教学、人才队伍、科研创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校园建设、国际合作、办学条件保障等各项事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及走过的光辉历程,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努力营造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浓厚氛围,学校特举办主题为“我们这十年——献礼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办学成就展示活动。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开辟“非凡十年,出彩理工”专栏,刊发系列报道,展现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综合改革,统筹疫情防控、事业发展和安全稳定的特色亮点,展示理工人踔厉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奋力加快“双一流”创建、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

“非凡十年,出彩理工”(第3期)
我们这十年 献礼二十大 ——河南理工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十大亮点
亮点 1: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十年来,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需要,对人才工作进行科学谋划和顶层设计,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全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方位打造教师发展平台。特别是2018年学校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后,人才工作机制和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全校逐步形成全员参与引才、育才、用才和服务人才的良好氛围。学校教职工总数由2538人增至326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由850人增至124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674人增至1345 人。师资队伍新老交替有序,总量持续增加,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持续焕发生机与活力。

亮点 2:积极拓展聚才引才渠道载体,人才引进工作全面提质增效
十年来,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落实河南省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部署,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助推学校“双一流”创建和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学校积极推进校院两级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下放高层次人才引进自主权,不断更新和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学校积极拓展人才引进宣传渠道,依托“老家河南”和学校百年矿业高等学府品牌,通过校园网、青塔人才微信公众号、中研博硕英才网和高校人才网等网络媒体和国内知名高校专场招聘会、河南省招才引智大会等多种载体主动引才聚才。共全职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535人,其中院士1人、国家领军人才5人、高级职称12人、博士毕业院校为QS排名前500名的海外知名高校53人、国内双一流高校362人,人才引进质量大幅提高。


亮点 3:坚持引进培养“双轮驱动”,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十年来,学校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和学科建设需要,坚持引育并举,突出高端和重点,多渠道、多方式引进人才,分层面、分梯次培育人才。学校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由136人增至200人,其中新增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0人、河南省优秀专家5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0人、中原领军人才10人、中原青年拔尖人才11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98人。不断发展壮大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亮点 4:树立和形成鲜明的科学评价导向,教师职称评定质量连年持续优化
十年来,学校坚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克服“五唯”倾向为抓手,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性教师队伍为目标,确立以德为先、综合评价、择优推荐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教师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制定《河南理工大学教师(实验人员)中、高级职称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河南理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直接评聘高级职称办法(修订)》《河南理工大学内部评聘副教授(高级实验师)专业技术职务暂行办法》《河南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内部聘任教师职务暂行办法》《河南理工大学晋升教师系列高级职务“代表性成果”评价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评价制度,突出质量导向和“代表性成果”评价,充分发挥教师职称评价“指挥棒”作用。学校共评定正高级职称277人,副高级职称707人,中级职称1019人。同时,学校高校教师(实验人员)高级职称自主评审委员会荣获全省“优秀职称评委会”称号;获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员系列四个中、高级职称自主评审委员会。学校各类人才职称评定渠道更加全面、科学和畅通。

亮点 5:着眼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活力,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
十年来,学校逐步推进和完善基于“岗位价值”的薪酬分配机制,实现了“以人定薪”向“以岗定薪”的彻底转变,合理控制不同类型岗位薪酬水平,坚持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向高层次成果、高层次人才倾斜。同时,在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基础上,创新事业单位工资结构框架,构建多元化薪酬分配方式,通过适时探索高层次人才年薪制、项目工资和协议工资等多种形式,对党政管理人员实施职员制薪酬,设置专项奖励绩效规范劳务酬金发放,调整返聘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补贴标准等诸多举措,最大限度激发了广大教职工干事创业的活力。

亮点 6:强化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
十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通过网站、官微、校报、展板等阵地大力宣扬优秀教师典型事迹,举办全国“时代楷模”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开展河南省“最美教师”推荐,举办“当好引路人,一起向未来”等系列师德师风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和激励全校教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学校先后获批全国教育系统师德建设标兵1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1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2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3个、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河南省模范教师1人、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7人、河南省优秀教师5人、河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

亮点 7:全面构建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教师职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十年来,学校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发展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广大教师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根据不同层级教师的成长特点和履职要求,分类制订教师培训具体实施方案,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岗前技能培训、集中综合培训与专业专题培训,精心打造“教师工作坊”培训品牌,广大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学校共计派出各类进修人员920人,其中国内访问学者29人、国外访问学者325人、单科进修235人、攻读博士学位331人。自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次发布“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以来,学校排名稳居全省高校前三位。

亮点 8: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生力军,博士后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成效明显,设站数量由2个增至6个,在站人数由34人增至398人,共与省内外70余家大中型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博士后研究人员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及河南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309项,资助金额3500余万元;5人先后获得河南省和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在2020年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评估工作中,学校参评的5个流动站共获得1优4良的优异成绩。

亮点 9:坚持服务全局保障重点,扎实推进全员聘任与岗位分类管理
十年来,学校坚持以教职工队伍现状和聘用岗位情况为依据,以服务教学科研为主线,圆满完成两轮全员聘任工作。对专业技术人员、党政管理人员、工勤技能人员,按需设岗、分类聘任、动态管理。在保证学校职能部门运行效率的前提下,打通党政管理人员职级晋升通道,最大限度释放专业技术岗位。经过相关探索和运行,已基本构建起科学规范、运行高效、择优竞聘、优劳优酬的人事管理与薪酬分配制度体系,最大程度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学校共聘任3022人,其中专业技术教师岗1720人(教学型703人,教学科研型845人、科研型172人),业务管理岗268人,党政管理岗635人,其他专业技术岗位220人,工勤技能岗位179人,并圆满解决多年来积压的专业技术岗位审批备案工作。学校由此成为全省唯一完成两轮全员聘任改革的高校。

亮点 10:聚焦夯实人事人才工作根基,持续推动管理和服务制度化建设
十年来,学校坚持从人才培养、教师发展、管理考核和优化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持续健全完善制度体系,以信息化手段推动人事人才工作业务流程改革,奋力构建学校人事人才工作新格局。共制定和修订《河南理工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实施办法》《河南理工大学“元培学者”遴选与管理办法》《河南理工大学教师进修管理办法》《河南理工大学教师分类培训管理办法》《河南理工大学教职工师德考核办法》《河南理工大学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河南理工大学高级专家延退管理办法》和《河南理工大学退休专业技术人员返聘管理办法》等50余项制度,涵盖人才规划、人才引育、人才评价、职称评审、团队建设、薪酬分配、项目遴选、师资培训和教师发展等领域。同时跟进完善保障措施,优化管理与服务质量,为各类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