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办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精神,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办公室“三服务”工作的深度融合。3月6日下午,学校在力行楼学术报告厅举办DeepSeek应用专题培训会,特邀软件学院秦攀科副教授作专题辅导报告,全校各单位办公室主任及相关工作人员200余人参加培训。
秦攀科以“人工智能基础溯源与DeepSeek的应用进阶之路”为题,全面系统介绍了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基础溯源、Deepseek原理与使用策略、涉密环境下的DeepSeek应用和DeepSeek的挑战与机遇,并现场演示形象具体且实操性强的应用案例。培训现场学习氛围浓厚,参训人员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加深了大家对DeepSeek大模型的认识,提升了DeepSeek在办公室工作中的应用能力。
全校办公室系统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充分利用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以“人脑+人工智能”复合模式,不断提升文稿起草、督察督办、综合协调等工作质效,切实推动办公室“三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计算机学院

为提升学工队伍素质能力,推进人工智能在工作中的应用,2月28日下午,计算机学院在学院210会议室举办学工队伍人工智能应用专题培训。培训由计算机系芦碧波教授主讲,全体辅导员及院级学生组织主要学生干部参加。
芦碧波以哲学三问开篇,系统讲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当前现状。他指出,人工智能作为当今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不仅赋能千行百业,更深刻重塑各行业形态。他系统梳理了技术发展脉络,剖析了人工智能训练原理、模型训练关键阶段,并重点强调数据、算法、算力三大核心要素。随后,结合大模型的功能与应用场景,芦碧波详细介绍了国内外主流平台(如Kimi、秘塔AI、ChatGPT)的构建逻辑与实操方法,并现场演示了deepseek和Kimi生成PPT、图生视频及知识库构建等案例,展现了人工智能工具在工作场景中的高效赋能作用。最后,他对培训内容进行总结,展望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的未来发展趋势,鼓励师生积极拥抱技术变革,为科技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学院党委副书记阎俊豪在总结中强调,全体师生需深刻认识当前所处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关键历史节点、人工智能的关键地位和其对各领域的颠覆性影响。他要求大家发挥专业优势,以时不我待的态度主动学习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抢占发展先机,警惕“马太效应”,通过“换道超车”实现发展突破。讲座结束后,参会师生围绕人工智能的理解、学习路径及工作场景应用展开热烈讨论,现场互动频繁、收获颇丰。
本次培训通过理论讲解与实操演示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学工队伍及学生骨干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和理解,激发了学习热情,为后续工作和学习中运用人工智能提升效率奠定了坚实基础。(计算机学院 汪志英)
(三)信管中心

为加快推进DeepSeek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提高中心全体教职工在深化大模型技术应用、推动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能力,3月4日下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在二号实验楼2210会议室召开DeepSeek应用交流会,邀请软件学院教师任建吉、辛云做人工智能和大语音模型助力信息技术发展专题讲座。中心全体教职工参加,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主任彭维平主持会议。
在讲座环节,任建吉从人工智能发展历史和热潮、大语言模型应用案例展示、DeepSeek技术背景与核心内涵、优势及主要特点、智能体+教学场景等方面,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科研实践场景中的应用。辛云从大模型微调的概念、基本流程、微调关键技术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微调技术,并结合具体案例讲解了模型参数的优化和调整方法。
在交流互动环节,中心教职工积极发言,围绕DeepSeek在教学模式创新、教育管理优化、科研与创新支持等智慧校园应用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
最后,彭维平强调,此次交流会是中心推进应用DeepSeek助力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举措,希望教职工要熟练掌握DeepSeek的操作技能,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DeepSeek的应用场景。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我校AI智能助理“理小智”,深度融合校内本地知识库,为学校师生提供多元场景支持,着力提升师生体验感和幸福感,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信管中心 王娜)
(四)软件学院

3月5日,软件学院举办了“DeepSeek在日常办公和科学研究中的融合应用”为主题的培训。本次培训由大数据系主任罗军伟博士主讲,该院党委书记王伟超主持,该院机关全体教师、各系主任、副主任、支部书记、教师代表参加培训。
培训中,罗军伟围绕五大环节“认识AI大模型”“走进DeepSeek”“赋能科学研究”“部署本地智能”“思考AI大模型”展开培训。通过案例演示与实操指导,系统讲解了DeepSeek在智能问答响应、自动化文档生成、多维度数据解析等核心功能的技术实现路径,重点覆盖会议纪要结构化处理、教学课件动态适配、科研选题论证与文献分析等高价值工作环节。在培训后王伟超对教师提出要求:要思维破冰,革新求变,以“问题导向+工具适配”的思维模式,主动学习钻研DeepSeek;要学以致用,实战驱动,将DeepSeek深度融入日常办公、教学与科研场景;要以用促学,攻坚实战,重点突破管理效能、教学创新与科研攻关的智能化应用瓶颈,提高工作质效。
今后学院将继续举办更多类似的培训活动,为教师们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共同推动校园智能化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升。(软件学院 陆盯盯)
(五)安全学院

为深化人工智能技术与安全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AI技术驱动科研创新路径,3月4日下午,安全学院邀请软件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团队的任建吉副教授和李亚男副教授,在该院101报告厅举办“人工智能和大模型赋能科研创新”主题讲座。讲座由该院副院长王燕主持,安全学院150余名师生参加。
任建吉以“大模型技术演进与行业赋能”为切入点,系统介绍了以DeepSeek为例的大模型技术逻辑和应用场景,并针对性地剖析了AI技术如何与安全学科深度耦合。他进一步阐释了“AI+安全”的核心在于构建领域专属的智能化底座,可以通过整合事故案例库、安全技术参数、应急决策知识库等海量专业语料,结合知识图谱构建与强化学习动态优化技术,打造面向安全生产的垂直领域大模型。
李亚男聚焦AI驱动的科研创新方法论,现场演示了文献管理工具与DeepSeek的协同运用方法,详细介绍了deepseek强大的AI能力和多模态分析技术。他针对安全学科研究主要面临多源异构数据整合难、跨学科知识关联弱等痛点问题,分析和强调了大模型的多模态分析能力在提升科研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助力科研人员在研究领域实现创新突破。
王燕在总结中强调,安全学科正面临智能化转型的关键窗口期,安全生产涉及复杂系统与高风险场景,AI大模型为破解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提供了新思路,其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推动学科交叉、催生源头创新的“催化剂”,全院师生应积极探索AI技术在安全风险评估、灾害模拟仿真、应急决策优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寻求AI技术驱动科研范式变革的路径。
本次讲座有效提升了安全学院师生对AI领域基础知识和应用场景开发等方面的了解与认识,有助于推动科研范式变革、提升师生创新思维和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安全学院 陈杰)
(六)研工部

3月12日下午,由党委研工部主办、计算机学院承办的第120期研究生知行讲坛活动在力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特邀计算机学院芦碧波教授开展以“人工智能与DeepSeek赋能学科交叉融合”为题进行专题报告,300余名研究生现场聆听。
芦碧波以“国漫”和“国运”为切入点,首先指出在近年来“国漫”的蓬勃发展中,人工智能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通过讲述人工智能的哲学三问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趋势,并通过“猜体重小游戏”这个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了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原理,阐释了人工智能的三要素。随后,芦碧波从DeepSeek的开发历程、关键技术、使用路径、用户感受、优势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并从PPT生成、API调用+知识库等方面向同学们进行多方位展示DeepSeek的具体应用。芦碧波指出,学科交叉融合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他鼓励在场的研究生积极投身人工智能与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学校的学科建设及社会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次讲座要点突出,内容丰富,见解独到,不仅加深了大家对人工智能与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入理解,更激发了研究生进行跨学科研究的热情,激励他们创造出更多优异的科研成果。(研工部 谷一涵 郭瑞静/文 潘丽萍/图)
(七)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精神,提高大学生对DeepSeek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深化人工智能技术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交叉融合,3月11日下午,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在创新创业学院208室举办“DeepSeek的应用与实践”主题培训活动。此次培训由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承办,共吸引了在校学生70余人参加。
电气学院2023级研究生张龙斐从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背景切入,深入讲解了DeepSeek的应用场景与前沿AI学习路径。他详细介绍了DeepSeek-R1之LLM模型的基础概念,通过实操指导与案例讲解,生动演示了DeepSeek的实践教程与本地部署过程,并结合官方视频进一步展示了算法的运行机制。同时,张龙斐分享了自己在AI领域的学习路径与经验,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学习AI技术。在互动环节中,张龙斐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不仅激发了大家对AI的探究热情,也生动展现了DeepSeek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训现场学习氛围浓厚,互动环节生动有趣。
此次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参与学生加深了对DeepSeek等前沿技术的认识,激发了大家对人工智能技术探索的兴趣,对推动AI技术的学习与应用、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融合具有积极作用。(焦忆轩 尤越/文 孔盼盼/图)
(八)图书与档案馆

3月6日至7日,图书与档案馆组织教职工在第二图书馆806会议室集中进行人工智能大模型专题线上学习培训。本次培训由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7家高校图书馆联合主办,以“数智重构·馆见未来AI赋能图书馆——从理论到实践”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深度应用。馆领导与数十名专业馆员全程参与培训讲座。
本次专题培训内容精彩纷呈。武汉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黄如花从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出发,深入探讨了AI技术对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她指出,AI技术的普及要求图书馆员不仅具备传统的信息检索能力,还需掌握数据分析、算法应用等新技能,以适应智能化服务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超星上海研究院院长宋志森分享了DeepSeek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案例,展示了其在智能检索、资源推荐及用户行为分析中的潜力。他强调,AI技术的落地需要与图书馆实际业务紧密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提升。孙翌从实践角度出发,探讨了AI技术在知识服务体系中的应用场景,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AI应用实例,提出了馆员能力转型的具体路径。浙江大学未来图书馆执行馆长黄晨从哲学与技术的双重维度,探讨了AI技术对人类及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启示。他指出,AI不仅是工具,更是推动图书馆服务理念革新的重要力量。杨静聚焦高校图书馆在AI浪潮中的定位,结合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馆员核心能力构建的具体策略,并分享了服务模式创新的成功案例。上海大学、吉林大学等图书馆馆长等也就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真知灼见。
本次专题业务培训反响热烈,不仅为图书馆界提供了前沿的理论指导,还通过丰富的案例分享,为AI技术在图书馆的落地应用指明了方向。与会者纷纷表示,培训内容兼具深度与广度,为未来的工作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图书与档案馆 韩娟娟)
(九)物电学院

3月19日下午,物电学院举办“人工智能+X”系列讲座(一)——“大模型赋能研究生课题研究”,人工智能系主任王新良受邀主讲,副院长李辉主持,百余名师生参与。
李辉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重塑科研创新路径,大模型作为关键突破,为研究生课题提供了新方法、新视角,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讲座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王新良从大模型的技术原理切入,结合DeepSeek等案例,阐述其数据整合与智能推理能力如何推动科研思维变革。在实践案例分享中,王新良结合物电学院学科特色,重点展示了大模型在科研场景中的赋能潜力。例如,在材料科学领域,利用大模型优化水热法制备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工艺参数;在医疗影像方向,利用大模型对X光片进行初步病灶检测。王新良强调,大模型不仅是工具革新,更能帮助研究者跳出固有框架,通过“数据驱动+领域知识”模式破解科研瓶颈。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围绕大模型伦理风险、算力资源获取、跨学科合作模式等话题踊跃提问,王新良一一解答并给出实用建议。
本次讲座内容翔实、案例生动,为研究生课题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该学院将继续打造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为研究生成长成才注入强劲动力。(物电学院 李文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