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商学院

7月7日-8日工商学院“翼动蓝天,农绘新篇”实践团走进韩平陵村,通过座谈走访开展两日调研,探寻科技助农路径。
韩平陵村896亩耕地分属200余户,主打玉米、小麦种植,传施肥喷药依赖人工。与传统相比,无人机可灵活、高精度作业,提高农药喷洒的均匀度和覆盖率,有效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村干部坦言,无人机的推广面临地块零散、小农户单独使用成本高、部分村民信任度低等难题。实践团通过实地走访查看,规模化作业演示等,
激发村民对无人机助农发展期待,提高村民对科技农具的接受度与使用意愿。
助力乡村振兴,青春在行动。实践团将以此为起点,继续关注农业农村发展,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二)资环学院

7月9日,资环学院“怀庆薪火”实践团于学校西门集结,兵分两路开展实践活动,在非遗传承与调研交流中探寻文化赋能乡村的新路径。
第一小组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奔赴焦作市修武县金谷轩绞胎瓷窑,在绞胎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柴战柱大师指导下,参观瓷窑博物馆并聆听其对绞胎瓷历史渊源、独特工艺及文化价值的深度讲解,随后动手体验揉泥、拉坯、绞胎等环节,切身感受非遗技艺的精巧;第二小组则前往河南理工大学北校区开展“绞胎瓷认知度”主题调研,通过让同学们填写调查问卷并进行面对面交流,获取真实有效的反馈信息,为后续工作积累素材。
此次实践,让成员们在交流碰撞中进一步明晰了非遗传承对构建乡村文化自信、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实践团将持续深耕非遗传承,以青春行动讲好绞胎瓷故事,推动非遗文化融入乡村发展脉络,助力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三)能源学院

7月11日,能源学院“银龄暖夕·青苗筑梦”城乡代际共融实践团,走进焦作市中站区许衡街道东王封村,开展“为老人定格幸福”摄影公益活动,以“科技 + 创意”传递人文关怀。
实践团精心布置背景,营造温馨氛围,针对部分老人初期对拍摄的拘谨,队员耐心引导、细致调整姿态。活动当日流程井然,实践团采用自然纪实风格拍摄,既留存岁月印记、展现长者风貌,又将乡村景致融入镜头,用影像传递暖心关怀。后期制作时,实践团按照部分老人要求,将老人肖像与故宫、长城等背景融合,创意照片弥补老人遗憾,也让实践团体会到技术赋能人文关怀的力量。
光影定格,暖忆长存。实践团会继续以青春之姿,用镜头与创意,为更多老人编织美好,以青春温度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四)数信学院

7月14日,数信学院“团结筑梦行,振兴张村情”实践团开展了一场沉浸式探访活动,成员们先后走进当地李氏祠堂与霍去病文化园,在与历史对话、与传统共鸣中,探寻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层力量。
在张村李氏祠堂,实践团通过触摸精美木雕、聆听族史讲解,深刻感受到“重家风、兴教化”的家族传统,墙上历代学子名录彰显李氏扶贫济困、助学兴教的家风,让祠堂成为维系亲情、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在霍去病文化园,实践团通过历史图片、石刻箴言和史料研读,与英雄精神产生共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与滚烫石壁相映,激发众人胸中热忱。两处文化场所分别以家族精神和英雄气概,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此次探访,成员们不仅触摸到乡土文化的“根”与“魂”,更在亲身体验中真切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正化作乡村振兴路上最坚实的精神指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五)外国语学院

7月9日,外国语学院“青耘乡村・语润芳华”实践团,在博爱县金城乡张武村展开暑期支教活动,为当地学生搭建通往广阔世界的知识桥梁,践行“教育兴则乡村兴”的时代使命。
支教过程中,实践团充分发挥外语专业优势,将抽象音标转化为“会跳跃的音符”,借助情景对话、趣味游戏等创新形式,帮助乡村孩子突破发音壁垒,开启外语学习启蒙;针对单词记忆难题,系统提炼“拼读规律记忆法”,结合乡村生活场景设计例句,提升知识吸收效率与实用性。同时,团队把普通话推广融入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教学,在讲解课文、解答习题时同步纠正发音,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语言规范运用能力。课堂外,实践团还与孩子们亲切交流,了解其学习需求与成长困惑,以耐心和热情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青年挺膺担当,共筑美好华章。团队将持续深化实践与需求融合,以语言教育微光助力振兴,书写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