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焦南水北调,助力高质量发展”实践团国家方志馆南水北调分馆调研学习

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团中央和团省委关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相关文件精神,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要求,工商管理学院“聚焦南水北调,助力高质量发展”调研实践团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研实践活动。
晨光熹微,旭日东升。伴随着缕缕晨光,7月14日,“聚焦南水北调,助力高质量发展”实践团动身前往国家南水北调方志纪念馆焦作分馆进行学习调研。上午,在纪念馆负责人的带领下,团队进入不同展厅进行参观。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团队了解到国家方志馆焦作分馆建筑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总投资6亿元。造型设计灵感来自成语“水到渠成”,外观以水为形、以南水北调渠道为意,简洁流畅、灵动时尚、活力绽放,俯视整个建筑为“如意”形状。在南水北调纪念馆内,团队成员认真观看了南水北调的前期筹备、移民搬迁、建设历程、无私奉献、大爱报国等篇章,深入了解南水北调沿线居民伟大的移民精神。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成员们认识到南水北调工程对改善沿线生态环境、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
在参观过程中,团队还遇到了我校能源学院的实践团,两个团队一起参观并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此次参观交流,团队不仅了解到南水北调工程的浩大雄伟,而且还感受到浩大工程下的中华民族的无私奉献精神,并立志向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卓越贡献的建设者学习。
下午,团队成员前往馆内阅览室协助工作人员进行图书及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团队成员兵分三组有条不紊、配合默契地沉浸在一片浓郁的书香中埋头工作。在资料整理的过程中,团队成员更加深入地了解南水北调的有关情况,并展开了讨论与交流,进行实践活动的总结。
一天的行程结束后,实践团收获颇丰,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历史意义和忠诚担当的教育意义,认真学习了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和工程建设精神,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巨大环境效益。通过调研和学习,增强了实践团成员的团队意识,提高了成员实践、分析、总结的能力。在接下来的实践历程中,该实践团将会继续努力,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助力南水北调工程后续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中去。(工商学院 丁毓锦 杜攀)
(二)讲党史励初心,勇实践行致远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砥砺初心永远跟党走。7月16日,为深入了解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史知识的了解程度,加强人民群众学习党史的意识,电气学院“百年交汇梦,青春志愿行”实践团队在洛阳市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开展了“建党一百周年红色主题”党史知识问卷调查活动。
上午,团队成员首先参访了纪念馆,熟悉了纪念馆的布局与文物展示情况,对已制定好的活动方案因地制宜地进行了调整。活动期间,实践团成员两人成组,通过对前来参观的游客发放调查问卷就自身对党史的认识展开了调研。参与当中的游客积极配合,认真填写,实践团回收到许多优质的问卷。对于老年游客,团队成员细心为其朗读问卷题目,以帮助其完成问卷。队员们对参与的游客赠送小红旗表示衷心感谢。调研结果将汇总成报告呈递给纪念馆方,以期能够为纪念馆的发展带来一些切实帮助。当地学校大力支持孩子们前往红色基地进行观览学习,队员们也以此为契机,带领孩子们阅读革命历史纪念碑、切身感受革命力量,并鼓励孩子们了解党史,努力学习,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本次调研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广大游客以及纪念馆负责人的肯定与支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队员们有效地将党史知识宣传到了每一位参与者心中,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认识,锻炼了队员们面对问题的应变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为后续实践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电气学院 陈玉静 杨健夏)
(三)三下乡实践团队在联通公司开展智慧助老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持续推动充分兼顾老年人需要的智慧社会建设,7月15日上午,学校三下乡“助老消除数字鸿沟,与老共享科技时代”实践团前往焦作市联通公司(塔南路营业厅)开展系列智慧助老主题活动。
活动伊始,联通公司负责人以老人们畏惧电信诈骗的现状为切入点,对老人们“不想用、不敢用、不会用”智能手机的现象进行陈述。她表示,联通公司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积极延伸适老服务。随后,实践者们针对老人们学习的不同需求,现场开展智慧助老实践教学活动。“细致、耐心、贴心”,这种“一对一,多对一”的教学方式受到了银发老人的赞赏。
智慧助老有收获。“哎呦,我这个微信咋发语音啊”“我来教您!”实践者同老人们迅速“打成一片”。预约挂号、扫码支付、抖音视频,智能手机的学习为老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活动过后,老人们都表示收获满满,会继续支持该系列的主题活动。
此次活动不光是广大学生服务奉献社会的重要契机,更是助力社会适老化改造的一次生动实践。助力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化社会,让老年人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材料学院:孙玉洁/文 聂志宏/图)
(四)走进泥塑文化,助力非遗传承
泥泥狗是河南省淮阳地区的一种泥制的民间工艺品,2014年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并以“淮阳泥泥狗雕塑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随着城镇化的逐步发展,这种民俗工艺品渐渐的淡出人们的生活中,同时,泥泥狗的手工艺人也面临着发展困境。为了研究泥泥狗发展困境解决路径,实践团队进行了本次调研。
为深入践行“弘扬传统文化”和“三下乡”活动,全面深入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和发展路径,7月13日上午,学校“讲好黄河文化,传承多彩非遗”实践团赴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开展关于国家非遗项目“泥泥狗”发展现状调研活动。
上午,实践团抵达伏羲文化广场。实践团以“解决泥泥狗发展困境路径探究”为调研主题,通过走访周边店铺、附近村庄的村民以及前来游玩的游客等不同群体对泥泥狗发展传承的看法,探究解决泥泥狗发展困境模式。在实践走访环节,我们发现不同群体对泥泥狗发展的看法不一,有的人希望泥泥狗保留传统不进行创新,有的人则认为泥泥狗这种泥彩塑必须要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新可以实行机械化大生产,或者改变泥泥狗的功能。通过对泥泥狗传承人的采访,我们了解到,他认为“泥泥狗如果改变了它本来的传统,那也就失去了本真,当代青年人追求“亚文化”,追求音乐节、啤酒节、草莓节等等。我们要做的不是让传统文化适应我们,而我们作为当代青年应该去适应传统文化的发展,不要失去本真。”作为淮阳的一张生动名片,泥泥狗承载了深厚的中原文化和历史沉淀,此次学习观摩活动让实践团受益匪浅,更加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一天的观察与学习带给实践团许多启示和思考,实践团在集中讨论时对泥泥狗文化传承问题提出了更具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方案。攻克文化传承问题不在于一朝一夕,解决文化发展困境更需要长久的了解和深入群众,文化从人民当中来,最终还要回归到人民当中去。(文法学院 张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