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艺学院“擘画丹江,匠心筑梦”实践团

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一百周年的讲话精神,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才智,7月16日,河南理工大学建艺学院“擘画丹江,匠心筑梦”实践团在淅川志愿服务中与返乡移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移民心声,南水北调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实践团通过五天的设计和绘制,经过线稿、上色与细节处理,圆满完成险峰村墙体彩绘工作。在绘制过程中,队员们遇到了返乡的一家移民,祖孙三代人,老人手指着远处的丹江,回忆当年搬迁前家的旧址。在交谈中得知,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实施南水北调工程,送水北上,淅川数十万民众举家搬迁。时间过的飞快,当年的一代人变成了如今的三代人,不止这一家移民,搬迁以来每年都有移民返乡,大人们会领着孩子到老家看看,寻根问祖。淅川移民为丹江口水库的库区建设和水质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抛家舍业,背井离乡,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大爱报国,忠诚担当,无私奉献,众志成城”的淅川移民精神,更体现了伟大的家国情怀,家国一体始终是每个人流淌于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感召着中华儿女跨过难关和坎坷,陪伴国人踏实坚定地走过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明天。
青年一代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这次社会实践一路走来的所见所感所得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受触动,并转化成源源不断的动力,极大地激励成员们助力乡村振兴的斗志,扣好家国情怀这一粒扣子,学习淅川人民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品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在新时代浪潮中发挥出青年力量。(通讯员 程璐)
鹤壁工程技术学院国情观察实践团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激发大学生扎根祖国大地体察社情民意,厚植家国情怀的使命担当,深入了解建党100年来我国社会基层变化,在实践中领悟奉献精神,7月14日,河南理工大学鹤壁工程技术学院国情观察实践团在指导老师张靖的带领下来到濮阳市西辛庄村开展了实践活动。
上午,由实践团队长赵志远进行了任务分配,团队成员分两组进行充分准备。在西辛庄村党员学习教育办公室,王会计为实践团成员简要介绍了村情;接着,实践团成员在村委会委员的带领下在二楼村史室参观学习,详细了解西辛庄的脱贫历程,以及村官榜样李连成的吃亏奉献精神。在参观学习后,实践团在村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走访调研相关村民,得到更加直观准确的脱贫信息。据了解,近年来,越来越少的西辛庄人外出打工,而是选择在村办企业就业。西辛庄村村民在村委的带领下,全村群众,解放思想、苦干实干、与时俱进,走出了一条靠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和招商引资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全村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良好风貌。西辛庄不但实现了“自己富”,还带动“周边富”,发动邻村群众到本村企业入股,共同致富。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实践团通过参观学习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基层一线、居民生活,对国情民意进行深入调查,近距离了解了村领导班子为带领全村脱贫致富、提升人民幸福感而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从中深刻领悟到了党的领导、领袖领航、制度优势、人民力量的关键作用,对当代国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树立了将青春在不断奉献中绽放绚丽之花的理想信念。(通讯员 孙勇 张靖)
电气学院“‘支’行合一,‘教’灌晨花”实践团
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铭记红色历史,7月17日,电气学院“‘支’行合一,‘教’灌晨花”实践团为孩子们开展了红色故事会和红歌演唱活动。
讲党史故事,让过去和现在联通。实践团成员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始讲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党的发展历程,带领孩子们回顾了那段峥嵘岁月并鼓励孩子们走上讲台分享自己熟知的红色故事。随后,负责宣讲的队员讲述红色故事《儿童团团长海娃》,孩子们被海娃勇敢无畏的精神所打动,纷纷表示要向海娃团长学习。在红歌演唱环节中,团队成员为每个孩子分发了一面小党旗,并教唱红色歌曲,孩子们在团队成员的带领下轻轻挥舞着党旗,齐齐唱起了红歌,歌声悠扬,深情荡漾。活动期间,蔡庄镇中心小学校长来到现场,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表示支持,肯定和鼓励了我们的支教活动,队员都感到十分振奋,纷纷表示不会辜负校长的期望,把党史宣讲做的更好。
实践团成员希望能通过讲述红色故事和教唱红歌,广撒深播“红色种子”,寓教于乐,感召孩子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奋发进取。在这几日的相处中,队员们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更多支教经验。接下来的日子团队成员将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通讯员 周欣玉)
物电学院“青春不毒行,防艾不防爱”禁毒防艾实践团

为加强团队成员对艾滋病的认识、自觉抵制不良行为,7月16日下午,物电学院“青春不毒行,防艾不防爱”禁毒防艾宣讲团全体成员前往校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学习。
学校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医师甄希作为医院代表接待了实践团成员,并为实践团成员进行了艾滋病专题讲座。首先,甄医生放映了共青团中央发布的防艾宣传短片,让实践团成员对艾滋病的发病原理、传播路径和预防方式有了整体了解。随后,甄医生借助具体事物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为实践团成员讲述了艾滋病的生物学原理和发病历程,使队员们对艾滋病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和理解;然后,从艾滋病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近三十年国内主要传播路径及形式变化等方面为团队成员详细的讲解了艾滋病的发展趋势;最后,甄医生用河南省上蔡县和新蔡县两地的具体事例和真实医患病例为队员们讲述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警醒实践团队成员预防艾滋,关爱艾滋病人。在讲座中,甄医生也提到了近年来中国艾滋病感染率随着国家的大力专项整治和特殊政策的实施逐年下降;劝诫青年人远离毒品、预防艾滋,最后又提到青年一代永远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应该时刻保护好自己、为国家强盛做出贡献。
此次实践活动使实践团成员对艾滋病有了全方面、具体的认知,更加感受到了这次禁毒防艾实践宣讲的必要和责任,体会到了身为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将在时代洪流中以身作则,践行时代使命,不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通讯员 邢中华)
资环学院“红色革命传扬”实践小队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引导市民更深入地了解党史,追忆和传承党的精神,7月13日-23日, 资环学院“红色革命传扬”实践小队前往焦作市参观学习红色文化,并开展系列红色文化宣传活动和调研活动。
实践期间,“红色革命传扬”实践小队前往王忠殿事迹陈列馆、烈士陵园、百年焦作陈列馆、站东社区服务中心,参观学习了焦作本地的红色革命文化并拍摄制作了学习视频,还前往龙源湖公园进行街头采访,同时进行线上问卷调查,调研人们对于红色文化的了解情况,以便为红色教育寻找新方向。
实践团队第一站是站东社区,负责人带领实践团队参观了社区办公室,了解社区平时组织的党史学习教育。团队成员还学习了社区组织党建党史直播活动以及拍摄党史宣传小视频的经验。第二站实践团队来到了王忠殿事迹陈列馆,在王忠殿烈士的外甥女陈海霞的带领下参观了陈列馆。王忠殿烈士的事迹可歌可泣,实践团队深受感动。此外,实践团队还参观了烈士陵园、焦作百年陈列馆,拍摄了系列宣讲视频,取得了良好的宣讲效果。在宣讲学习的同时,实践团队还进行了线上问卷调查,通过调研身边的同学和亲友对于红色文化的了解情况来寻找未来开展红色教育的方向。根据调查结果,实践团队认为目前红色文化传播广泛,但是人们大都了解得不够深刻,对于红色文化的宣传还需要加大力度。通过开发红色旅游来进行红色教育也非常可取,但是开发时应该要充分考虑门票价位、基础设施、周围环境等因素,才能吸引游客,达到红色教育的目的。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实践团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焦作的红色文化,同时实践团也希望用自身的宣传方式帮助更多民众接受红色教育、掌握党史,从而为党的事业作出青年应有的贡献。(通讯员 陈晓秋)
应急学院“承红色基因脉络,探乡村振兴之途”实践团

为追寻红色足迹,深入探索焦作市大东村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7月16日上午, 应急管理学院“承红色基因脉络,探乡村振兴之途”实践团走进焦作市大东村就该村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主要针对该村红色文化发展现状、乡村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参观河南省第一抗日民主政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村干部访谈等方式对大东村乡村振兴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河南省第一抗日民主政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团跟随讲解员刘全恭深入了解大东村这片土地上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进一步了解了该地乡村振兴发展特色。“大东村人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开发红色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成了大东村人思索的新课题。”刘全恭向实践团介绍大东村的发展路径时如是说道。在与当地村支部书记刘贵利的访谈交流中,实践团成员对大东村的红色历史沿革与乡村振兴规划有了更直观、全面、深层的理解。
实践活动结束后,实践团分析调研结果并撰写调研报告,为助力乡村振兴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张曼)
财经学院“心手相牵”实践团

为给特殊儿童在心灵上带去慰问和关怀,让其感受来自社会的关爱与呵护,7月16日,河南理工大学财经学院“心手相牵”实践团前往焦作沐时光陶艺店开展以“关爱慢飞天使”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
实践团成员们早早地来到焦作金蕊儿童康复中心与孩子们和带队老师会合,并根据特殊儿童的不同情况分工照看,带领他们到陶艺手工坊体验做陶艺。在活动期间,实践团成员们耐心细致,寸步不离地陪着孩子,跟紧他们的脚步保证他们的安全,让孩子们安全快乐地享受来自这个世界温暖的阳光。实践团成员们牵起孩子们稚嫩的手感受陶泥的光滑,让他们体验陶艺的新奇,并鼓励孩子们打开自己的心扉,做最好的自己,让他们明白自己和其它的孩子并没有不同。慢飞的天使也是天使,折翼的天使依然美丽。在活动中孩子们其乐融融,展现出强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陶艺制作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细心地为孩子们将小手清洗干净,并分享了今天活动中的暖心温馨时刻。
此次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的心灵得到治愈和放松。实践团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全社会都能给予孩子们最大的善意,关心关注这群“小天使们”的健康成长。(通讯员 何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