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测绘学院

7月10日,测绘学院“豫韵·拾光·焕新”实践团赴焦作市山阳区寨卜昌村,开展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活动
走进第九纵队纪念馆,队员认真聆听讲解,深入感受晋冀鲁豫野战军的革命历史。馆内珍贵文物资料静陈,完好建筑风貌,让大家直观感受到历史厚重。实践团聚焦“技术赋能,守护乡愁”的主题,运用无人机航测技术对寨卜昌村古建筑群进行系统性数据采集。在规划好合理的航拍路线后,队员们采用多角度拍摄方式,获取建筑群的高精度影像数据,为后续三维建模和数字化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团队走访当地村民,收集大量历史资料,为数字档案增添人文内涵,饱满立体古建筑形态。
实践团用脚步丈量历史,用技术记录文明,为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注入新鲜血液。相信在青年学子的持续努力下,更多历史建筑将在数字时代“活”起来,让文化根脉代代相传。
(二)材料学院

7月11日,材料学院“槐乡耕语·沈丘新程录”实践团走进星城公园,开展了一场生动实用的防溺水安全教育行动。
炎炎夏日,正是防溺水高峰期。实践团化身“安全小老师”,借助生动的图片和朗朗上口的口诀,详细讲解野外水域的各类隐患、泳池玩耍的防护要点,悉心传授不慎落水时的自救方法与科学呼救方式,让安全知识在孩子们心底生根发芽。为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救生能力,
实践团模拟展示危险场景,引导孩子们思考应对方法,在问答互动中纠正错误认知,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对防溺水的理解,筑起第一道安全认知屏障,有效提升了安全防范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
实践团深刻认识到知识的有效传递对生命守护的重要性。他们将继续深耕暑期安全宣教领域,以切实行动筑牢防溺水“保护网”,助力孩子们平安度过炎炎夏日,让青春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绽放夺目光彩。
(三)财经学院

7月14日,财经学院“沁古韵,焕新生”实践团奔赴盆窑黑陶小镇,深入探寻黑陶器具产品在创新突破方面的新路径。
实践团在黑陶博物馆,于一件件展品中追溯黑陶技艺的发展脉络。以时间为轴,馆内陈列着从商周到明清的黑陶器皿,再到现代创新设计的茶器套装,展示出黑陶工艺从古朴实用到精致多元的演变历程,直观体现了黑陶的蓬勃生命力。管内老匠人热情地展示了黑陶拉坯的最新工艺,实践团观摩了老匠人拉坯塑型全过程。行云流水的拉坯动作里,成员们看到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也读懂了传统技艺在时代变迁中的适应与创新。最后,实践团亲身体验拉坯制陶工艺,在老匠人的指导下感受泥土在指尖流转的奇妙。园区负责人介绍,陶艺制作是近年来黑陶产业开发的新拓展,通过手工制陶,体验者可以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体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实践团将继续怀揣“以青春活水,润养黑陶文化创新传承”的热忱,让古老黑陶在当代绽放光彩,成长为传统工艺传承创新的青春担当者,助力黑陶文化跨越岁月、潮头竞发。
(四)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言青语,声入人心”实践团于7月8日至10日前往焦作西大井1919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特别能战斗精神”主题实践。
实践团沿着1925年工人运动的历史脉络,参观焦作煤矿反帝大罢工纪念馆。饱经沧桑的实物展品、珍贵的历史图片、生动的场景复原,都深化了团队对历史的认知,对“特别能战斗”精神在历史长河中赓续传承的感悟。在王封矿旧址、大罢工纪念馆等地的取景拍摄,实践团通过互动交流、现场讲解,把史料转化为镜头语言创作微视频。接下来,团队成员准备面向工人、学生、居民等群体开展以“青春不以山海为远,志愿只向国家未来”“青年干部扎根基层的志行道”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鼓励我做自主创新的排头兵”等为主题的线下宣讲,让“特别能战斗”精神走进社区、学校和企业。
实践团表示,未来将继续努力,深入基层、服务人民,成为新时代的栋梁之才,在接续奋斗中书写时代发展新篇,
(五)软件学院

7月9日下午,"豫彩青春,理育未来"一豫理青年实践赋能团走进焦作市祥和社区,开展了编程启蒙与趣味教学活动。
面对复杂的编程知识,实践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编程原理比作搭建积木,生动讲解如何通过指令组合实现特定动作。孩子们的眼睛紧紧盯着电脑与教具,认真聆听,充满期待。在实践团的引导下,孩子们围坐在电脑前动手尝试,遇到难点时,成员们或是拿起积木类比讲解,或是指着代码逐行分析,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科技与思维的紧密关联,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此次编程科普活动,为孩子们打开了编程世界的奇妙大门。实践团用专业所长助力科技教育发展,为实现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