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理工主页 / 文明网 / 投稿通道    
网站首页 媒体理工 视频理工 图说理工 理工校报 理工融媒 学习在线 新闻回顾
综合新闻 基层动态 教学科研 学术报告 国际交流 学生活动 校友资讯 理工人物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中国矿业报》、光明网等:强化特色 注重创新——河南首个世界百强学科、河南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建设掠影
发布:公生明 供稿: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8-10-08 打印本文

    《中国矿业报》2018年9月29日第4版以《强化特色 注重创新——河南首个世界百强学科、河南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建设掠影》为题;光明网2018年9月26日以《匠心学科 独步世界——河南首个世界百强学科、河南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建设掠影》为题;中国科技网2018年9月28日以《偏居豫北跻身世界百强学科 秘密何在?》为题;猛犸新闻2018年6月22日以《河南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科建设发展掠影》为题,报道我校能源学院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引领,以创新团队建设为关键,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强化特色,注重创新,使该院学科建设发展在新时代迈上了新台阶。相关内容如下:

《中国矿业报》2018年9月29日第4版报道内容如下:

  强化特色 注重创新
——河南首个世界百强学科、河南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建设掠影
□徐春浩

    近日,2018“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河南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科跻身世界百强,排名第51位,成为河南高校唯一进入世界百强学科。消息传来,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矿业工程建设者们的脸上写满了欣慰,他们多年来用无私奉献和辛勤汗水浇灌出来的学科发展之花终于惊艳绽放。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近年来狠抓学科建设,以优势特色凸显自身办学实力。”河南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科主要负责人之一、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院长郭文兵说,“学院重点实施‘转型升级、增效提质’战略,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引领,以创新团队建设为关键,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强化特色,注重创新,使该院学科建设发展在新时代迈上了新台阶。”

    围绕中心工作 凝聚思想共识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必须从学科建设入手,以优势特色凸显自身办学实力。”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党委书记王婕说。
    能源学院党委始终以党的建设高质量引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中心抓党建,凝聚共识促发展。学院党委带领班子和全体教工认真开展调研和研讨,分析学院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制定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育规划,为学院健康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实现学院“转型升级、增效提质”发展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与组织保证。

    聚焦学科建设 筑就理想平台

    “一流学科建设应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郭文兵说,“这就要求学科发展必须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深入分析行业时代特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范式,不断擦亮学科特色。”
    多年来,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积极实施“学科引领”方针,集中精力把矿业工程学科做大做强。一是加大科研设备投入,为学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该院矿业工程学科每年投入经费600多万元购置科研设备,仅最近两年就购置了GCTS岩石力学综合实验系统、三维岩层控制综合模拟实验台等一系列重要科研仪器,为矿业工程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二是完善体制机制,明确平台建设责任。该院出台了《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实施意见》,确立了目标,理顺了机制,明确了责任;此外,学院还制定《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成果培育办法》,加大高层次人才、团队及高水平成果孵化力度。三是整合方向,重点突破。该院把依托学院建设的7个省级实验室调整为“深井瓦斯抽采与围岩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南省矿产资源绿色高效开采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等4个科研平台,整合了资源,提升了效率。

    坚持内涵发展 提升人才质量

    围绕学科建设发展需要,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着眼国家、行业需求,注重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队伍构建,引进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一是注重人才引育。该院围绕学科建设发展需要,着眼国家、行业需求,注重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队伍构建,引进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引进美国工程院院士Syd S. Peng等外籍专家教授,并获首批“河南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该院现有外籍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22人,教授26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0余人。
    二是注重学科专业建设。该院依托矿业工程学科优势,狠抓课程专业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研究生培养体系优化,取得显著效果,采矿工程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和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次通过工程专业教育认证。获得首批“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2016年,该院获得河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质量工程项目。2017年,该院矿业工程学科获得第三届国家级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树立开放思维 注重国际合作

    多年来,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战略,鼓励师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到世界高水平大学访学与科研合作。一是加强师生国际交流。学院教师每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30余人次,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巴西、德国等国外知名大学有着密切的科研与学术交流合作,多名博士、硕士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加拿大等知名大学学习。学院制作英文网站,开辟国际学术交流及学者、学生招生专栏,2018年招收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采矿工程硕士留学生各1人,实现了学院招收国际留学生零的突破。二是实施国际大师引领指导。该院聘请国际大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Syd S. Peng为矿业工程学科特聘教授,设立院士奖学金,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为研究生授课,该引智项目,为推动矿业工程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三是主办高水平国际会议。该院承办了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2次,协办3次,参加国际会议76人次。此外,该院还利用其在世界采矿工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积极推进能源学院矿业工程学科交融发展和世界影响力。四是建立国际产学研合作基地。该院同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内华达大学、肯塔基大学,巴西里约联邦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昆士兰大学、卧龙岗大学等国外高校相应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人员互访、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等方面都有实质性的合作。
    据介绍,河南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科目前拥有5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6名河南省科技杰出人才和高校创新人才,深井岩层控制与瓦斯抽采技术科技研发平台入选应急管理部首批安全科技支撑平台并通过验收。近5年来,该院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00余项,其中SCI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专利奖1项,国家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奖50余项、省科技进步奖等20余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每年科研经费达1800多万元。其中,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省优秀专家获得者孙玉宁教授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理想播种在科研创新与教书育人的沃土之上,把团队建设作为生命升华的最佳支点,以他为科研领头雁的团队项目“煤层瓦斯安全高效抽采关键技术体系及工程应用”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2017年底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正式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矿业工程学科在全国高校学科权威排名中并列第6位,比第三轮评估上升了3位次,分档等级为B。这是该院注重学科内涵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果。”河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邹友峰说。

    相关链接:http://szb.zgkyb.com/content/2018-09/29/edition7975_A4.html

光明网2018年9月26日报道内容如下:

匠心学科 独步世界
——河南首个世界百强学科、河南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建设掠影

    近日,2018“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河南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科跻身世界百强,排名第51位,成为河南高校唯一进入世界百强学科。消息传来,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矿业工程建设者们的脸上写满了欣慰,他们多年来用无私奉献和辛勤汗水浇灌出来的学科发展之花终于惊艳绽放。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近年来狠抓学科建设,以优势特色凸显自身办学实力。”河南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科主要负责人之一、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院长郭文兵说,“学院重点实施‘转型升级、增效提质’战略,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引领,以创新团队建设为关键,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强化特色,注重创新,使该院学科建设发展在新时代迈上了新台阶。”

                                  围绕中心工作 凝聚思想共识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必须从学科建设入手,以优势特色凸显自身办学实力。”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党委书记王婕说。
    学院党委始终以党的建设高质量引领学院事业发展高质量,围绕中心抓党建,凝聚共识促发展。学院党委带领班子和全体教工认真开展调研和研讨,分析学院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制定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育规划,为学院健康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实现学院“转型升级、增效提质”发展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与组织保证。

                                   聚焦学科建设 筑就理想平台

    “一流学科建设应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郭文兵说,“这就要求学科发展必须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深入分析行业时代特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范式,不断擦亮学科特色。”
    多年来,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积极实施“学科引领”方针,集中精力把矿业工程学科做大做强。一是加大科研设备投入,为学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该院矿业工程学科每年投入经费600多万元购置科研设备,仅最近两年就购置了GCTS岩石力学综合实验系统、三维岩层控制综合模拟实验台等一系列重要科研仪器,为矿业工程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二是完善体制机制,明确平台建设责任。该院出台了《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实施意见》,确立了目标,理顺了机制,明确了责任;此外,学院还制定《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成果培育办法》,加大高层次人才、团队及高水平成果孵化力度。三是整合方向,重点突破。把依托学院建设的7个省级实验室调整为“深井瓦斯抽采与围岩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南省矿产资源绿色高效开采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等4个科研平台,整合了资源,提升了效率。

                                   坚持内涵发展 提升人才质量

    围绕学科建设发展需要,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着眼国家、行业需求,注重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队伍构建,引进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一是注重人才引育。该院围绕学科建设发展需要,着眼国家、行业需求,注重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队伍构建,引进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引进美国工程院院士Syd S. Peng等外籍专家教授,并获首批“河南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该院现有外籍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22人,教授26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0余人。二是注重学科专业建设。该院依托矿业工程学科优势,狠抓课程专业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研究生培养体系优化,取得显著效果,采矿工程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和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次通过工程专业教育认证。获得首批“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2016年,该院获得河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质量工程项目。2017年,该院矿业工程学科获得第三届国家级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树立开放思维 注重国际合作

    多年来,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战略,鼓励师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到世界高水平大学访学与科研合作。一是加强师生国际交流。学院教师每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30余人次,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巴西、德国等国外知名大学有着密切的科研与学术交流合作,多名博士、硕士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加拿大等知名大学学习。学院制作英文网站,开辟国际学术交流及学者、学生招生专栏,2018年招收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采矿工程硕士留学生各1人,实现了学院招收国际留学生零的突破。二是实施国际大师引领指导。聘请国际大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Syd S. Peng为矿业工程学科特聘教授,设立院士奖学金,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为研究生授课,该引智项目,为推动矿业工程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三是主办高水平国际会议。承办了第34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2次,协办3次,参加国际会议76人次。利用其在世界采矿工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积极推进能源学院矿业工程学科交融发展和世界影响力。四是建立国际产学研合作基地。同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内华达大学、肯塔基大学、巴西里约联邦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昆士兰大学、卧龙岗大学等国外高校相应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人员互访、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等方面都有实质性的合作。
    据介绍,河南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科目前拥有5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6个河南省科技杰出人才和高校创新人才,深井岩层控制与瓦斯抽采技术科技研发平台入选应急管理部首批安全科技支撑平台并通过验收。近5年来,该院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00余项,其中SCI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专利奖1项,国家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奖50余项、省科技进步奖等20余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每年科研经费达1800多万元。其中,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省优秀专家获得者孙玉宁教授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理想播种在科研创新与教书育人的沃土之上,把团队建设作为生命升华的最佳支点,以他为科研领头雁的团队项目“煤层瓦斯安全高效抽采关键技术体系及工程应用”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2017年底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正式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矿业工程学科在全国高校学科权威排名中并列第6位,比第三轮评估上升了3位次,分档等级为B。这是该院注重学科内涵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果。”河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邹友峰说。(光明融媒记者 崔志坚  通讯员 徐春浩)

    相关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2658166165282402&wfr=spider&for=pc

中国科技网2018年9月28日报道内容如下:

偏居豫北跻身世界百强学科 秘密何在?

    在新近发布的2018“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河南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科跻身世界百强,排名第51位。这是一所偏居豫北焦作的大学,不要说在全国、在世界,就是在河南,基本上也是属于默默无闻。消息公布后,兴奋者有之,质疑者有之。到底是怎么回事?秘密何在?科技日报记者9月26日前往该校一探究竟。

    这是一所百年老校

    接待科技日报记者的是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院长郭文兵教授。他同时是该校矿业工程学科主要负责人之一。他说:“能源学院近年来狠抓学科建设,以优势特色凸显自身办学实力。重点实施‘转型升级、增效提质’战略,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引领,以创新团队建设为关键,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强化特色,注重创新,使该院学科建设发展在新时代迈上了新台阶。”
    科技日报记者同时百度了河南理工大学。发现这是一所百年老校。它的前身是1909年英国人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也是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目前是河南省与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河南省属重点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大学者,大师也。其著名校友张铁钢,是我国采矿领域第一个院士,也是河南省本土获批的第一批院士。他多次担任国务院煤矿事故应急调查专家组组长,奔波在煤矿事故现场。他就是这所学校矿业工程学科毕业的,目前仍担任学校特聘教授,并在学校设有实验室。

    对标软科

    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高校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的机构。它2003年开始发布“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以排名方法的客观稳定著称,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大学排名之一。
    “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使用一系列国际可比的客观学术指标对全球大学在相关学科的表现进行测量,包括科研规模、科研质量、国际合作、高水平科研成果、国际奖项等。
    在今年的排名中,首次采用“学术卓越调查”得到的27项权威学术奖项和94本学科顶尖期刊作为指标设计的标准。“学术卓越调查”的对象是世界百强大学的院长、系主任和团队负责人,即全球各个学科的顶尖学者。有别于常见的声誉调查,软科“学术卓越调查”邀请学者推荐提名其非常熟悉的本学科的顶尖刊物和权威奖项等内容。
    为保证调查的透明度和质量,所有参加调查的学者都需要同意公开姓名和单位,多位中国知名学者也参加了本次问卷调查。“学术卓越调查”的详细情况可参见相应网站。
    对标软科,郭文兵说:“一流学科建设应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学科发展必须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深入分析行业时代特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范式,不断擦亮学科特色。”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实施“学科引领”方针,集中精力把矿业工程学科做大做强。一是加大科研设备投入,仅矿业工程学科,每年投入经费600多万元购置科研设备,最近两年购置了GCTS岩石力学综合实验系统、三维岩层控制综合模拟实验台等一系列重要科研仪器,为矿业工程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二是明确平台建设责任,出台了《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实施意见》,确立了目标,理顺了机制,明确了责任;制定《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成果培育办法》,加大高层次人才、团队及高水平成果孵化力度。三是整合方向,重点突破。把依托学院建设的7个省级实验室调整为“深井瓦斯抽采与围岩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南省矿产资源绿色高效开采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等4个科研平台。

    人才是第一要务

    围绕学科建设需要,能源学院着眼国家、行业需求,引进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他们引进美国工程院院士Syd S. Peng等外籍专家教授,并获首批“河南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该院现有外籍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22人,教授26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0余人。
    注重学科专业建设,采矿工程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和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次通过工程专业教育认证。获得首批“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2016年,该院获得河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质量工程项目。2017年,矿业工程学科获得第三届国家级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战略,鼓励师生走向世界,到世界高水平大学访学与科研合作。能源学院教师每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30余人次,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巴西、德国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密切的科研与学术交流合作,多名博士、硕士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加拿大等知名大学学习。聘请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Syd S. Peng为矿业工程学科特聘教授,设立院士奖学金,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为研究生授课,为推动矿业工程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能源学院还承办了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2次,协办3次,参加国际会议76人次。利用其在世界采矿工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积极推进能源学院矿业工程学科交融发展和世界影响力。同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内华达大学、肯塔基大学、巴西里约联邦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昆士兰大学、卧龙岗大学等国外高校相应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人员互访、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等方面都有实质性的合作。
    河南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科,目前拥有5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6个河南省科技杰出人才和高校创新人才,深井岩层控制与瓦斯抽采技术科技研发平台入选应急管理部首批安全科技支撑平台并通过验收。最近5年,该院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00余项,其中SCI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专利奖1项,国家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奖50余项、省科技进步奖等20余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每年科研经费达1800多万元。(通讯员 徐春浩 记者 乔地)

    相关链接:http://www.stdaily.com/02/difangyaowen/2018-09/28/content_717158.shtml

猛犸新闻2018年6月22日报道内容如下:

河南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科建设发展掠影

    近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正式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矿业工程学科在全国高校学科权威排名中并列第6位,比第三轮评估上升了3位次,分档等级为“B”。这是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注重学科内涵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果。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必须从学科建设入手,以优势特色凸显自身办学实力。”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党委书记王婕说,“学院党委始终把党的建设及作用的发挥同学院改革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确立‘转型升级、增效提质’战略,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引领,以创新团队建设为关键,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聚焦一流,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注重创新,使学院内涵建设发展在新时代迈上了新台阶。”

    聚焦学科建设  筑就理想平台

    “一流学科建设应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院长郭文兵说,“这就要求学科发展必须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深入分析行业时代特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范式,不断擦亮学科特色。”为打造特色发展品牌,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积极实施“学科引领”方针,集中精力把矿业工程学科做大做强。学院注重学科实验室建设,不断加大科研设备投入,为学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矿业工程学科每年投入600多万元购置科研设备,仅最近两年就购置了GCTS岩石力学综合实验系统、三维岩层控制综合模拟实验台、霍普金森杆等一系列重要科研仪器,为矿业工程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
    为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对矿业工程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出台了《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实施意见》,确立了目标,理顺了机制,明确了责任,并把依托学院建设的7个省级实验室调整为“深井瓦斯抽采与围岩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南省矿产资源绿色高效开采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等4个科研平台,整合了资源,提升了效率。5年来,平台人员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00余项。此外,学院还制定《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成果培育办法》,加大高层次人才、团队及高水平成果孵化力度。矿业工程学科目前拥有5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6个河南省科技杰出人才和高校创新人才,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专利奖1项,国家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奖50余项、省科技进步奖等20余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每年科研经费达1800多万元。其中,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优秀专家孙玉宁教授,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理想播种在科研创新与教书育人的沃土之上,把团队建设作为生命升华的最佳支点,以他为科研领头雁的团队项目“煤层瓦斯安全高效抽采关键技术体系及工程应用”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坚持内涵发展  提升人才质量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办成一流的学科。”郭文兵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快速发展的智力保障。”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围绕学科建设发展需要,着眼国家、行业需求,注重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队伍构建,引进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现有外籍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22人,教授26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0余人。拥有采矿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安全生产专家、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等16人,《采煤概论》《开采损害与保护》等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系统安全评价与预测》等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编国家级“十一五”、“十二五”本科规划教材4部,获得省级教研教改项目6项,河南省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等5项,其中“发展与激励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为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该院依托矿业工程学科优势,狠抓课程专业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研究生培养体系优化,取得显著效果。采矿工程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和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0年首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3和2017年再次通过工程专业教育认证。近3年来,该院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实践作品大赛等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60余项。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获得首批“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2016年获得河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质量工程项目。2017年获得第三届国家级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并获得国家级研究生在线课程4门,学院研究生发表高水平文章逐年增长,申请专利数量大幅增加,获得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持续增长,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树立开放思维  注重国际合作

    “建设一流学科必须具有开放性国际视野,强强联合开展实质性国际合作,产生国际一流的科技成果,才能真正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郭文兵说。近年来,该院十分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战略,鼓励师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到世界高水平大学访学与科研合作,学院教师每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30余人次,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巴西、德国等国外知名大学有着密切的科研与学术交流合作,多名博士、硕士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加拿大等知名大学学习;聘请国际大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彭赐灯为矿业工程学科特聘教授,他在院工作期间,设立院士奖学金,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为研究生授课。以彭赐灯院士领衔成功获批首届“河南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引智项目,为推动矿业工程学科发展做出来重要贡献。彭赐灯院士还出版采矿工程专著4套(部)、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30余篇,获国际和国家奖励11项。特别是,他在1981年发起并组织了每年一度的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在世界采矿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2015年起,该国际会议在中国同时举行。
    为提升采矿岩层控制的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2015年承办了第34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矿山企业、咨询机构等领域的220余名代表以及来自7个国家的19位外国学者就采矿岩层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2016年,该院与巴西南大河州立联邦大学工学院就研究生培养、教师访学等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了学院国际合作空间和创新科研领域。(杨继盈 萌友 徐春浩 文/图)

    相关链接:http://mengma.jinbw.com.cn/queryNewsStringById.do?newid=1154408&flag=1&userid=17414&from=timeline

本栏目最近更新
2025-04-16
学校召开2024年度就业工作表彰暨2025年就业工作推进会
2025-04-16
校领导参加时空大数据与低空经济校友论坛
2025-04-14
副校长丁亚红带队赴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考察调研
2025-04-14
学校召开2025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
2025-04-14
学校2025年体育节暨运动会圆满闭幕
2025-04-13
学校举办2025年第三场春季校园双选会
2025-04-10
中国共产党河南理工大学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学校主页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河南理工大学新闻网  校ICP备05020号

访问次数: 访问人数: 本页访问次数: 在线人数:0

河南理工大学新闻网 / 主办 河南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 技术支持 河南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