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2018年9月以《河南理工大学: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奋力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为题,报道校党委书记邹友峰对学校“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奋力推动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不断迈向前进的深刻思考和阐释。相关内容如下:
河南理工大学: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奋力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邹友峰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基础建设,建设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批一流的学科来支撑。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的四条基本原则,前两条就是“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和“坚持以学科为基础”。近年来,河南理工大学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推动了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不断迈向前进。
采取多种方式,助推学校发展
一是分层建设,打造优势特色学科高峰。坚持“强化特色、巩固优势、协同联动、分层建设、分类考评、动态管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各类学科布局,构建目标、绩效与投入相挂钩,分层建设、分类考核的学科建设体系,大力实施一流学科突破计划、优势学科攀登计划、特色学科提升计划、重点学科培育计划,在推动学科整体实力提升的同时,更加突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河南理工大学有15个学科上榜,其中A类学科1个,B类学科2个,C类学科12个,上榜数量居全省高校第四位,其中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全国第三,为全省普通高校唯一进入A类的一级学科;矿业工程学科在“2018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居世界51-75名,为全省高校唯一进入世界百强的学科;工程学科2017年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新增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一级授权学科,学科建设的成效逐渐凸显。
二是引育并举,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流的人才队伍是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基础。河南理工大学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引进和培育并重,大力实施引智提升工程、英才培育工程、学术团队培育工程、师德建设工程,以学科汇聚人才,努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三年来,全职引进特聘教授1人,地质灾害预警团队1个,博士145人,其中海外高校博士14人;柔性引进院士等高端人才45人。加强现有人才培养使用,实施太行名师、太行学者发展计划,先后遴选太行名师24人,太行学者44人;实施教师博士化工程,鼓励支持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三年来,新获博士学位教师92人,新增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省部级人才4人。目前,学校有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41个,专任教师2282人,其中高级职称1010人,博士学位1070人,为创建一流学科和学校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科研与教学并重,提高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科研能力是学科水平的重要体现。河南理工大学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的指导思想,发挥学科、人才优势,主动对接国家能源行业和我省发展需求,深化科研评价体制改革,强化重大项目培育,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了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大幅增强。先后建成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52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年度获国家级科研项目80余项、省部级科研奖励60余项、专利授权400余项,位居2017年全省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十强”高校第二名,为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与焦作、濮阳、鹤壁、哈密等地方政府和企业深化战略合作,与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共建太行发展研究院,与焦作市共建直驱电梯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学科技园、云台山文化旅游学院,与哈密市共建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度和贡献度不断提升。
思考行业现状,提出发展建议
一是在学科建设方面。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国家和各省对一流学科的投入急剧增加,相比之下,我省“双一流”高校之外的优势特色学科投入远远不足,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巨大竞争压力。建议河南省比照“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政策和标准加大投入,支持我省有条件的优势学科,尤其是已进入A类和将来有可能进入A类的学科打造学科高峰、争创一流学科,推动更多高校进入一流行列,提高我省高等教育整体实力。
二是在高水平人才引进方面。当前,全国各个省都在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东南沿海省份力度大、待遇高,导致我省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难度大,甚至现有人才也有流失倾向。今年评选的200名国家杰青,河南籍贯的有12人,但在我省工作的只有郑大臧双全教授1人,反映出河南的人才吸引力不强。建议我省划拨专门资金,对高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奖励。
三是在教师职称评审方面。我省虽然自2017年向高校下放自主评审权,但结构比例控制没有放开,高级职称指标仍然紧张。最高的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正高比例为17%,副高比例为33%,加起来不过50%。浙江大学目前正高比例为46.7%,副高比例为37.1%,加起来已达到83.8%。河南理工大学去年正高申报与分配名额比例为5:1,副高比例为6:1,老师们感到评职称压力巨大,已经造成一部分高水平人才流失。建议我省进一步放宽职称控制比例,以帮助各高校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