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2017年10月23日第6版以《愿做戈壁滩上的胡杨——记十九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学援疆干部刘志怀》为题并配发图片;《中国青年报》2017年10月30日第6版以《“即使没有英雄壮举,也绝对不能碌碌无为”》为题;《中国科学报》2017年10月31日第4版以《刘志怀:扎根于戈壁滩上的胡杨树》为题并配发图片;《东方今报》2017年10月24日第A4版以《刘志怀代表:豫哈共建能源研究机构搭建起专业领域交流的桥梁》为题并配发图片;人民网2017年10月22日以《刘志怀代表: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取得巨大发展》为题;新华网2017年10月22日以《刘志怀: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为题并配发图片;光明网2017年10月22日以《刘志怀:从职业教育着手培养工匠精神》为题,报道了我校教师、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刘志怀大爱援疆的感人事迹。中国教育新闻网、网易新闻、中青在线、新浪网、东方今报网等予以转载。相关内容如下:
《中国教育报》2017年10月23日第6版报道内容如下:
愿做戈壁滩上的胡杨
——记十九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学援疆干部刘志怀
代表寄语
教育援疆是民生工程,也是“造血工程”,希望能够有效发挥教育援疆的作用,为当地培养带不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刘志怀
他是河南理工大学的一名普通干部,却在新疆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得知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我有点意外,我是一名援疆干部,占了新疆的一个名额。”见到刘志怀,他满怀歉意地说。然而,接受采访的当地人却异口同声地告诉记者:“他就是我们新疆人、哈密人,当选十九大代表实至名归。”刘志怀是河南省教育援疆干部、新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他参加三轮援疆,已经援疆7年,新一轮援疆任务结束后,他在哈密职院工作时间就将长达9年。
2010年12月,河南理工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志怀响应援疆号召,报名援疆,来到了哈密,担任当时的哈密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
那时的学校,仅有一栋楼,1000多名学生,学校发展面临很多困难。“我没有失望,反而充满信心,下决心尽全力改变学校面貌。”刘志怀谈到7年前刚来时的感受,“当时我就想,我可以在援疆的几年中没有英雄壮举,但我决不能碌碌无为。”
当时,学校网络仅仅接了一根10兆的带宽。作为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刘志怀发现,这里的信息化水平会成为学校今后发展的“瓶颈”。为此,他建议成立数字化校园项目组。这个提议很快得到学校批准。经过3年努力,数字化校园建成了,一卡通、IP广播、高清录播等一应俱全。为了建好数字化校园,刘志怀既要制定方案又要组织实施,前后共编制了12本设计方案、12本招标文件,合计50多万字。数字化校园建成了,对教师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志怀便在学校开办信息化培训班,亲自给教师们上课。
7年援疆,刘志怀参与了哈密职院新校区建设、国家中职校示范校建设、哈密职院创建等,流了不少汗水,付出很多心血。然而,谈起这些成就和付出,见证了哈密职院快速发展的刘志怀淡淡地一笑,对记者说:“这些都是我应该做好的,到这儿来,我就是来奉献的。”
“为何选择一次又一次援疆?”记者和很多人一样,想知道刘志怀决定背后的想法。
“我放不下‘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这个项目。”刘志怀说,“它就像我的‘孩子’,刚刚诞生,就要离开它,实在舍不得,我想看着它一天天‘长大’。”
一个或几个人援疆,对促进哈密的发展力量有限。刘志怀想搭建平台,把河南高校更多的资源引进来,共同推进援疆。就这样,一个推动哈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名叫“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的项目,在刘志怀的努力下,于2014年成立了。这个研究院位于哈密工业园区,得到河南援疆两期共4100万元资金资助,是刘志怀的“心头肉”。
为了能第二轮继续援疆,刘志怀想尽办法,做通家里人的工作。“虽然家里人不大情愿我再次援疆,但也都理解了我。”刘志怀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当卧病在床的老人,点头赞同我的决定后,我忍不住泪眼模糊了。”
然而,很多人没想到的是第二轮援疆结束后,已经在哈密工作了6年的刘志怀,又选择第三轮援疆。“因为第二轮援疆任务结束时,研究院的项目还没有完全建成。”刘志怀说,“我想把这件事认认真真做好。”
“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外来的干部,既然来了,就得全心全意做事,把工作干好。”刘志怀说。为了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和技术队伍,刘志怀和第三批9名援疆教师组建了10个专业教学团队。在他的努力下,河南理工大学先后为学校培养紧缺专业第二学历教师23名、工程硕士15名。
在河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食堂的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不是哪一朵花都能盛开在天山的冰川上,雪莲做到了;不是哪一棵树都能长在戈壁滩上,胡杨做到了;不是哪一个人都能来援疆,我们做到了。”
不是哪一个援疆人都能选择三轮援疆,刘志怀做到了。(本报记者 蒋夫尔 供稿 徐春浩)
《中国青年报》2017年10月30日第6版报道内容如下:
来自河南的“资深援疆干部”
“即使没有英雄壮举,也绝对不能碌碌无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潘志贤 通讯员 徐春浩
“作为援疆教师,我最大的心愿是为新疆建设出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培养出更多有理想、高素质、能够维护民族团结的各类人才。”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河南理工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刘志怀深有感触地说。
2010年12月、2014年2月和2017年2月,刘志怀分别作为第七、八、九批援疆干部担任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刘志怀先后参加了哈密职业技术学校(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新校区建设、国家中职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主持建成了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的“数字化校园”,创建了新疆首个新能源产业研究院。
7月11日,刘志怀被授予“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并作为河南省援疆干部代表走上了领奖台。
“我只是千万援疆干部中普通的一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多了一份坚守和执着。”连续3次援疆的“资深援疆干部”刘志怀真诚地说。
“他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
“即使没有英雄壮举,也绝对不能碌碌无为。”2010年年底,刘志怀从河南来到新疆哈密职业技术学校,上班第一天就为自己划定了这一工作“红线”。
2011年,哈密职业技术学校开始进行国家及自治区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刘志怀主动请缨,主持其中的关键项目“数字化校园”建设。由于缺乏专业人员,他既要制定方案又要组织实施。12个子项目,每个项目都需进行分析调研、设计方案、专家论证、参加招标、签订合同、协调施工、总结验收等,每一道程序他都精心组织实施,前后共计编制12本设计方案、12本招标文件,加上实施方案,大约50多万字。
“他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也值得大家学习。”哈密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刘娜说。在一次项目验收过程中,验收方要求把两年内的几十本方案内容通过拍照传上网审核,刘娜觉得验收人员肯定不会一张张看照片,所以没有很认真地拍照。没想到刘志怀把上万张照片都仔细审核了一遍,把要重拍的写了整整8张纸,这让刘娜敬佩不已。
“特别让人难忘的是,2013年12月29日,当河南第七批援疆工作结束,援疆干部一起坐飞机回去的前一天,他还发来了一份‘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意见书。”刘娜说,“12月30日下午的飞机,上午他还把我们召集在一起,并把相关厂家都叫来,带着我们就‘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每个项目到了哪一步、今后需注意的事项等一一梳理,叮嘱我们一定要把该项目建设好、维护好、发展好。”
“学校要发展,信息化一定要跟得上。”刘志怀说。在他的努力下,一个性能优良、西北5省一流、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数字化校园”已经建成,实现了“万兆主干,千兆桌面;应用丰富,安全可靠”的目标。
2014年6月,作为中职学校的哈密职业技术学校,成功升格为高职院校——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同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组织专家考察验收后认为,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科学合理、符合学校发展需求。
没想到,他又一次积极主动报了名
为填补哈密作为煤炭资源富集区却没有能源研究机构的空白,进一步推动哈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在刘志怀的努力和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的支持下,2014年5月20日,河南理工大学与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的“哈密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成立。该项目是河南省“十二五”和“十三五”援疆项目之一。
“工作忙的时候,我也经常加班到很晚,但离开校园时总看到刘院长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纪委办公室副主任张晓晶说,“他就是以校为家,经常加班到夜里12点以后。他平时忙于学院业务,研究院的工作多数都只能加班开展。周末大家都休息了,他还要去工地看项目实施情况,有时单位车不够用,就自己打车去。”
2016年7月,“哈密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被列为河南援疆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投资4350万元,其中河南援疆资金两期资助4100万元,自筹250万元。目前,研究院已成功申报3项自治区科研项目和两项哈密市科研项目,完成鉴定1项、发明专利3项,获得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同时与新疆一些企业就煤炭开采、矿区综合治理与煤炭综合利用技术服务已达成合作意向;安全培训业务,已完成管理人员和部分业务教师的培训和取证工作;成人学历以及非学历教育已获两省区教育厅批准并开始招生。依托该研究院,还成功申报了自治区博士后创新基地和自治区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时,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铁岗作为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正在筹建院士工作站。
位于哈密高新产业园区中部的“哈密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施工现场,综合研发大楼等已基本落成,明年上半年将投入使用。
2016年年底,刘志怀圆满完成了第二次援疆任务,家人本以为他能回家工作了,没想到,他又一次积极主动报了名。
“一方面受援学校需要,希望我再来;另一方面实在放不下研究院那个项目,建筑选址、用地审批、项目科研、总体规划、图纸设计等工作,都是我和我校援疆教师与相关单位、部门积极协商,在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不能不在啊!”刘志怀说。
其实,刘志怀十分牵挂家人。他的父母已年近80岁,母亲患有脑血栓,长年卧床不能自理,父亲患有严重的关节炎,行动不便。“志怀啊,忙好你的工作,不到万不得已,就不要回来。”电话那端,父亲语重心长。电话这端,刘志怀热泪两行。
“哈密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为提高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水平,刘志怀提出,学院内的援疆干部要通过教课、示范和实际操作把先进理念、技术传授给当地教师,带动提高受援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
在刘志怀的协调组织下,建立了豫哈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签订了河南理工大学与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了河南理工大学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函授站,并于2015年开始招生。
刘志怀初到哈密职业技术学校时,学校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只有5名。他发挥桥梁作用,鼓励年轻教师攻读河南理工大学在职硕士学位。截至目前,河南理工大学已为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紧缺专业“二学历”教师23名、工程硕士15名。
刘志怀通过言传身教,带动该院信息网络中心4名技术人员提高专业水平,并和学院其他第三批9名援疆教师,组建了10个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团队建设,为学校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教师和技术队伍。
此外,刘志怀还利用曾担任全国职业院校“十二五”系列规划教材副主编的机会,组织学校5名教师参与5门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刘志怀在管理方面很有章法,他主持推动了学院定编定岗和绩效考核,做到了因事设岗,实现能者上庸者下,人尽其才,并实行激励机制,克服了人浮于事的现象,充分发挥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赵国强说。
“哈密地区技能型人才需求调研、学院专业设置和实训室设计、带领学院教师赴河南学习……刘志怀总有忙不完的事。”学院宣传部部长阿衣夏木·阿不里米提说,“他每时每刻都在忙碌着,即使学校放假,他也依然坚守岗位。”
“虽然常年离开父母家人,时常有思念亲人的痛苦,但看到学院这几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我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哈密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刘志怀说。
刘志怀积极参加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分别与学院精准扶贫点村民、“访惠聚”社区的居民、3名南疆少数民族学生结对认亲,与他们结亲交友,赠送物品。
麦丽凯姆·麦提图尔荪,是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二年级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2016年,刘志怀与她在“民族一家亲”活动中结成“帮扶对子”后,就经常对她进行帮助。
今年8月,刘志怀来到和田市和田县,看望麦丽凯姆·麦提图尔荪89岁的奶奶吐合提罕·库尔班,带去了水果等慰问品和几百元。吐合提罕·库尔班激动地拉着刘志怀的手说,“感谢共产党!感谢刘院长!”听说麦丽凯姆·麦提图尔荪有段时间不想上学了,刘志怀专程来到她家,通过认真家访、谈心,使她重新走进了课堂,并告诉她遇到困难可以随时来找他。
刘志怀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奉献精神受到了上级组织和学校同仁的一致好评,多次被哈密地委、行署,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哈密地区教育局评为优秀援疆干部、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评为第七批、第八批全国省市优秀援疆干部人才和“最美新疆人之最美援疆干部”。
“援疆,给予了我更多的工作阅历和历练、更多的活力和智慧,也给予我人生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刘志怀说。
《中国科学报》2017年10月31日第4版头条报道内容如下:
刘志怀:扎根于戈壁滩上的胡杨树
2010年12月、2014年2月和2017年2月,河南理工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刘志怀分别作为第七、八、九批援疆干部担任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三次援疆,刘志怀都始终坚守在教育第一线,先后参加了哈密职业技术学校(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新校区建设、国家中职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
今年6月29日,刘志怀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7月11日,他被授予“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并作为河南省援疆干部代表走上了领奖台。
怀着一颗赤子之心, 刘志怀努力地投入到党的事业之中,用真情诠释援疆工作的深层内涵。
创建哈密第一所高等院校
“即使没有英雄壮举,但也绝对不能碌碌无为。”2010年底,刘志怀从河南一路西行来到新疆哈密职业技术学校,上班后第一天就为自己划定了这一工作“红线”。
初来乍到,刘志怀正赶上哈密职业教育大发展、大建设,各项工作紧锣密鼓进行的关键时期,水土不服、气候不适应、饮食不习惯等诸多困难还没解决,就迅速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2011年,哈密职业技术学校开始进行国家及自治区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刘志怀发挥专长,主动请缨,主持其中的关键项目“数字化校园”建设。由于缺乏专业人员,他既要制定方案又要组织实施。前后共计编制12本设计方案、12本招标文件,加上实施方案,大约50多万字。多少个日日夜夜,刘志怀伏案工作,累了就和衣而眠,饿了就随便吃点东西。
在刘志怀的努力下,一个性能优良、西北五省一流、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数字化校园”于2014年正式建成,实现了“万兆主干,千兆桌面;应用丰富,安全可靠”的目标。同年,新疆教育厅组织专家考察验收后认为,该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科学合理、符合学校发展需求,每个项目10年内都不会落后。
同年6月,作为中职学校的哈密职业技术学校成功升格为高职院校——哈密职业技术学院。从此,哈密有了首个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院。作为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成长发展的见证者、缔造者,刘志怀心中充满了喜悦。
成立哈密第一个产业研究院
哈密地处新疆东部,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煤炭预测资源量5700余亿吨,占全国预测总量的12.5%,占新疆的31.7%,居全疆之首。
为填补哈密作为煤炭资源富集区却没有能源研究机构的空白,进一步推动哈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在刘志怀的努力和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的支持下,2014年5月20日,河南理工大学与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的“哈密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正式成立。
从此哈密有了第一个产业研究院、新疆有了首个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同时,该研究院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铁岗作为首席科学家,正在筹建院士工作站。
走进位于哈密高新产业园区中部的“哈密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施工现场,综合研发大楼等已基本落成,明年上半年将投入使用。望着拔地而起的研究院建筑,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刘志怀满是笑与泪。
去年底,刘志怀完成了第2次援疆任务,家人本以为他能彻底回家工作了。没想到,他又一次报了名。“一方面受援学校需要,希望我再来;另一方面实在放不下研究院那个项目,在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不能不在啊!”
电话两端,一端是父亲的语重心长,一端则是刘志怀热泪两行。“自古忠孝难两全。”刘志怀对这句话的体会极为深刻。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
刘志怀初到哈密职业技术学校时,学校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只有5名。
“援疆干部要成为豫哈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刘志怀说。在他的带动下,截至目前,河南理工大学已为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紧缺专业“二学历”教师23名、工程硕士15名,引进硕士和博士学历教师60余名。刘志怀还带动该院信息网络中心4名技术人员提高专业水平,并和学院其他第三批9名援疆教师组建了10个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团队建设,为学校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教师和技术队伍。
他发挥桥梁的协调组织下,建立了豫哈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签订了河南理工大学与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了河南理工大学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函授站并于2015年开始招生。
此外,刘志怀还利用曾担任全国职业院校“十二五”系列规划教材副主编的机会,组织学校5名教师参与5门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组织建立了考核组成员库,用绩效考评的科学方式充分调动起教职员工积极性;推行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制定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并带领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先后参与完成自治区科技援疆项目2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
虽然常年离开父母家人,时常有思念亲人的痛苦,但就像一棵深深扎根于戈壁滩上的胡杨树,刘志怀正满怀信心和河南人民一起助力新疆的美好希望和未来。
《东方今报》2017年10月24日第A4版报道内容如下:
刘志怀代表:豫哈共建能源研究机构搭建起专业领域交流的桥梁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肖萌 李国营 杨继盈 通讯员 徐春浩
10月22日下午,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集体采访活动,邀请教育领域代表谈“教育综合改革”。党的十九大代表、新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志怀参加此次集中采访活动。
2010年年底,河南理工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志怀,以援疆干部的身份,来到了新疆哈密,一干就是7年。他先后参加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国家中职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创建了新疆首个新能源产业研究院……
豫哈共建能源研究机构 填补当地空白
“聆听完十九大报告后,我有了新的‘小目标’,就是把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的能源产业研究院办好。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志怀深有感触地说。
这,也只是刘志怀众多“小目标”当中的第一个。如今这个已拔地而起的研究院,记录了刘志怀多年来的心路历程。
哈密矿产资源丰富,但一直没有能源研究机构,刘志怀来到哈密后,一直渴望建立起专业的能源研究机构,从而推动哈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强校企产学研之间的合作。
在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的支持下,2014年5月20日,河南理工大学与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的“哈密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正式成立。2016年7月,这所研究院被列为河南援疆重点建设项目,还成功申报了自治区博士后创新基地和自治区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产业援疆、教育援疆 增强当地“造血功能”
“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哈密地区能源产业企业升级转型,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同时把河南理工大学研发的新成果在哈密地区推广,促进职业技术学院科研水平的提高。”刘志怀说,通过产业援疆、教育援疆,增强新疆当地各方面的“造血功能”。
能源产业研究院的成功设立,开了当地的先河,刘志怀也给豫哈之间搭建起专业领域交流的桥梁。
7年间,刘志怀一次次用行动扮演着河南与哈密之间的纽带。他协调河南理工大学免费为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紧缺专业学历教师23名、工程硕士15名;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河南理工大学函授站,并于2015年开始招生;多次邀请博士、教授前来解决技术难题、开设讲座……
“我个人援疆,但背后是河南的老乡们”
最近,刘志怀又忙着联络新疆医科大学联合培养三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和3+2医护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我还要在新疆援助两年多时间,我想通过援疆干部的身份,做好豫哈的桥梁和纽带。我个人援疆,但背后是河南理工大学,是河南的老乡们。”刘志怀说。
“即使没有英雄壮举,但也绝对不能碌碌无为。”这是刘志怀在2010年年底初到哈密上班第一天,为自己提出的工作要求,7年过去了,这个“要求”仍未改变。
如今的刘志怀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评为最美新疆人之最美援疆干部,被中组部授予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称号。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员,不忘我们的责任与义务。为人民谋取幸福,是我们的使命担当。”刘志怀说,这是他聆听完十九大报告后最大的感受,也一直是自己扎根新疆工作的动力源泉。
人民网2017年10月22日报道内容如下:
刘志怀代表: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取得巨大发展
人民网北京10月22日电 今天下午5点半,“教育综合改革”集体采访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召开。新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志怀回答记者提问。
作为一名援疆干部,刘志怀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所取得巨大发展,“亲身感受到了党中央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对新疆的支持。”
刘志怀还表示,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职业教育和对技术技能的培训,体现了党中央对关乎民生、关乎就业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作为援疆干部和教育工作者的代表,回去之后我将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报告精神,充分发挥教育援疆的优势,为新疆的教育事业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就业、民生改善和造福各族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刘志怀同志简介
刘志怀,男,汉族,1964年生,高级工程师,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河南理工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2010年12月至今连续三批援疆,任新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先后参与完成了哈密职业技术学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主持完成了学校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参与完成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的创建和学院新校区建设,主持创建了哈密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先后被自治区评为最美新疆人之最美援疆干部,被中组部授予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称号。中共十九大代表。
新华网2017年10月22日并配发图片报道内容如下:
刘志怀: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10月22日,十九大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二层新闻发布厅举办集体采访活动,邀请教育领域代表谈“教育综合改革”。图为新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志怀。新华网 郝广鹏摄
新华网北京10月22日电 十九大新闻中心10月22日下午17点30分在梅地亚中心二层新闻发布厅举办集体采访活动,邀请教育领域代表谈“教育综合改革”,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网记者: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大国工匠的责任,但是目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还不够强,请问如何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呢?
新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志怀:
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我想,这就应该从职业教育着手开始培养工匠精神。这需要两个层面,学校和社会。
学校层面首先应该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社会,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等现象或多或少存在着,走捷径成才的观念也影响着学生安心学习、钻研业务,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当中,要注重转变学生的观念,要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第二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想使学生具有工匠精神,我们老师首先要有匠人的精神,要通过我们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来影响、带动我们学生思想观念认识的转变。
第三是在公共课、专业课和校园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的内容。首先在公共课里面,我们要改革课程模式,要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他们自信心和责任感,这也是工匠精神所要求的。专业课里面,我们要重点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对精湛技艺追求精神的培养,我们开展一些课程当中设置工匠精神的考核点来考核学生的工匠精神,也可以让学生走进我们校企合作的企业,现场感受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工人对工作、对岗位的那种执着追求精神。在校园文化里,我们可以营造一些崇尚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积淀出工匠精神。
社会层面,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首先要在全社会范围消除对技术和劳动的歧视,营造一种平等尊重的环境,同时要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从制度层面来保护工匠精神,只有学校学生、社会都关注工匠精神的培养,我们国家才会有大国工匠出现。
光明网2017年10月22日报道内容如下:
刘志怀:从职业教育着手培养工匠精神
“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我想,这就应该从职业教育着手开始培养工匠精神。这需要两个层面,学校和社会。”面对记者“目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还不够强,如何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的提问,十九大代表、新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志怀这样回答。
10月22日,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第六场集体采访,邀请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新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志怀、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川、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江古镇中心小学教师黄俊琼等六位代表,就“教育综合改革”相关问题接受采访。图为刘志怀代表。
刘志怀表示,在学校层面首先应该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社会,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等现象或多或少存在着,走捷径成才的观念也影响着学生安心学习、钻研业务,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当中,要注重转变学生的观念,要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第二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想使学生具有工匠精神,我们老师首先要有匠人的精神,要通过我们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来影响、带动我们学生思想观念认识的转变。
第三是在公共课、专业课和校园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的内容。
在公共课里面,要改革课程模式,要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他们自信心和责任感,这也是工匠精神所要求的。
专业课里面,我们要重点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对精湛技艺追求精神的培养,我们开展一些课程当中设置工匠精神的考核点来考核学生的工匠精神,也可以让学生走进我们校企合作的企业,现场感受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工人对工作、对岗位的那种执着追求精神。
在校园文化里,我们可以营造一些崇尚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积淀出工匠精神。
对于社会层面,刘志怀表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首先要在全社会范围消除对技术和劳动的歧视,营造一种平等尊重的环境,同时要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从制度层面来保护工匠精神,只有学校学生、社会都关注工匠精神的培养,我们国家才会有大国工匠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