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2017年10月10日第8版以《河南理工大学:做好传统村落文化的守护者》为题,报道了我校建艺学院师生践行“保护村落,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使命,启动“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的事迹。相关报道内容如下:
河南理工大学:做好传统村落文化的守护者
在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有这样一群师生正践行着“保护村落,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使命,启动“美丽乡村行动计划”。日前,他们提交的作品在西安举行的第一届丝绸之路创新设计高校毕业作品大赛暨百校“丝路品质”联展上脱颖而出。
从2015年开始,“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积极响应国家“美丽乡村”建设号召,开展了“焦作九渡行动”、“豫西地区窑洞村落乡土文化遗产保护调研”等活动,进一步挖掘和整合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走出了大学生建设美丽乡村的特色之路。
初心是立志为乡村
沁阳市九渡村位于焦作市常平乡大山深处,“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的第一站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第一次走进九渡村,调研队员们发现了大片石头房屋高低错落静眠于青山怀抱,多数房屋已人去楼空。这些石头房屋已有百年历史,虽保存完好,但存在采光不足,卫生设施陈旧、医疗、文化等配套设施不足等有待改进的地方。
对该村来说,传统民居宜游、宜看不宜居是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而更深层次的则还有产业发展等问题。这种状况在豫北的其他传统村落、豫西的窑洞村落等地普遍存在。
“在处理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时,我们在设计中首要考虑的问题是‘为了谁’,一定要把村民放在第一位。”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陈兴义说。
“当我被老乡的问题问倒时,当我看到传统村落发展的现状时,我突然觉得自己一定要把专业学好,要以乡村建设为己任务,让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队员蔡帅玉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用行动向乡村致敬
“这是从石头里长出来的房子!” 瑞典建筑师斯特法罗?艾内斯特罗跟随调研团队来到九渡村,流连在一座座石头房中时,如此感叹道。
调研中,队员们发现传统乡村隐藏着大量古人的生存智慧,比如建造这些房屋时,从道路、地基到墙体,都是取材山中石头,或大或小、或长或方,或规整或随意,但从建筑色彩、造型等多方面看起来浑然天成,毫无违和感。
每一座房子、每个村庄都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在三门峡高庙乡位家沟调研窑洞时,队员肖婷感触地说:“探究窑洞的日子里,我一次次被先人们的技艺所折服,本着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决心,我要更加努力。”
在陕西袁家村,队员们探访了杨家埠年画传承人、皮影制作匠人、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等手工艺人,并在艺人的指导与帮助下体验整个制作过程。在豫西,队员们走访了建造匠窑洞匠人,了解到了窑洞双曲线发券建造方法、窑洞选址、施工等。在福建湖坑东城楼,队员们走访了土楼工匠师傅,学习了老师傅他多年土楼建造的经验。
诗人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乡村的调研中,队员们对这句话有深刻的体会。队员刘寒风说,“在各类调研走访中,乡亲们的质朴和热心让我们彻底放下之前的各种担心。他们常常会放下手头正忙的事情,不仅专心地回答问卷,还热情地提供茶水、蜂蜜水。
奉献乡村成就多赢模式
对于河南理工大学而言,“美丽乡村行动计划”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学校为乡村建设作了大量创新性工作。
下乡调研时,队员们发挥专业特长,结合传统村落丰富的建筑文化资源,进行建筑测绘、影像采集等基础信息采集,并制作村落建筑模型,或者进行建筑景观手绘。目前,豫西、豫北地区典型传统村落的数据已基本完成,建立资料信息库;福建土楼长卷也已绘制完成。
同时,基于传统乡村丰富的自然、文化、历史等资源,队员们做出了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的《九渡村产业发展规划书》《九渡概念性规划2016-2035》等成果,完成了九渡小米糕、九渡陈醋等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开发了九渡六郎寨脸谱、九渡黑山羊犄角名片夹、陈家沟太极灯具等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三年来,河南理工大学共有500余人次参与“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完成报告10余篇,发表学术论文5篇,同时结合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向相关政府和部门建言献策。目前,该校的一批对乡土有深刻情感、对乡村建设有深刻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队伍正在茁壮成长,他们正坚定执着地走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道路上,谱写青春光辉,为魅力乡村,美丽中国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