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河南日报》在第12版以《河南理工大学筑就“创新高地”》为题,报道我校安全科学与工程获批为A类优势学科。大河网等予以转载。相关内容如下:
河南理工大学筑就“创新高地”
记者 李树华 通讯员 徐春浩
近日,河南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公布了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期建设学科名单,经第三方机构专家评审、省政府批准,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获批为A类优势学科。
“学校坚持‘对接国家计划、服务重大需求、强化优势特色、加强绩效管理’的建设原则,加大力度,持续投入,努力建成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优势学科。”河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邹友峰说,“学校将科学规划、重点建设、强化管理、突出绩效,确保各项建设任务如期完成,不断增强学科综合实力,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直让创新成为学科发展的永恒动力,长期致力于煤矿安全问题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独创性成果:创立瓦斯地质学科,使煤矿生产安全有了自己的“保护神”;编制煤矿瓦斯地质图,为打好瓦斯治理“歼灭战”提供了准确的“作战地图”;提出“构造煤”理论并应用于生产实践,给瓦斯预测、预警、防治提供了准确的“信号灯”;建立瓦斯抽采开发系统,研发井下通风与防灭火关键技术等,给井下生产装上了“安全阀”,使煤矿事故“元凶”变脸成“新能源”……这一系列创新与突破,为打造“平安矿山”,撑起国家能源安全“保护伞”。
用创新筑牢学科发展支点
“创新是引领学科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创新才能筑牢学科发展的支点。”河南理工大学校长杨小林说。随着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一路走来,河南理工大学挺起了煤矿安全生产研究的脊梁。1960年,通风安全专业开始招生;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5年,瓦斯地质学科被批准为煤炭工业部重点学科;1996年,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2000年,被评为河南省一类重点学科;2003年,获安全技术及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安全科学与工程首批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获安全科学与工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大幅提升,逐步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实现了由行业“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的角色转变。
走进新时代,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再铸新辉煌,收获累累硕果,对煤矿安全生产影响深远、贡献巨大。2012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全国评估排名第五,是河南省唯一进入前五名的学科。2014年,“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5年,河南省对全省遴选的8个特色优势学科重点培育项目进行验收,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第二,赢得了广泛赞誉。
让梦想驰骋在创新的路上
为助力国家“科技兴安”战略,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让梦想驰骋在创新的路上,积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把“撑起国家能源生产安全伞”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积极助推“和谐矿山”“平安矿山”建设。
2011年,由河南理工大学张子敏教授、高建良教授等完成的“中国煤矿瓦斯地质规律与应用研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研究完成了全国22省(区、市)、173个矿区、2792对矿井瓦斯地质图及“1∶250万中国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成果在全国推广,成功用于指导瓦斯灾害防治、煤层气资源开发,取得直接经济效益80余亿元。2012年,张铁岗等主持完成的“瓦斯复合动力灾害防治技术与装备”获得河南科技进步一等奖,该研究成果在平顶山矿区的6个矿井应用,取得经济效益7.88亿元,被国际采矿专家、美国工程院院士彭赐灯誉为“煤矿动力灾害防治的标志性成果,为煤矿动力灾害防治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