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中国科学报》在第6版以《王钦亭:教大于天》为题并配发图片,报道我校力学系教授王钦亭恪尽职守、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中国经济网、科学网等予以转载。相关内容如下:
王钦亭:教大于天
■本报记者 温才妃 通讯员 徐春浩
把时钟向前拨20年。刚入职的王钦亭在办公楼前看到一副对联,上联书写着“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他站在那儿思考了半天。
若干年过去,现为河南理工大学力学系教授的王钦亭在教学上全身心投入,不在乎收入多少,不在乎周围的人讨论教学有没有用处,而是默默地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教大于天”。
无时无刻不惦记教学
力学教学中的概念抽象,学生往往不易理解,王钦亭便亲自动手给学生做教学器具。多年来,他制作了大量教具,如压杆稳定模型、刚体平面运动模型、纸梁与纸结构模型……
有一次王钦亭随全家人去王屋山。在即将登顶的一间民房里,他突然发现一个石制的梁结构,利用力学原理巧妙地将石材的力学性能发挥到了极致,全梁并无钢筋。他顾不上游玩,立刻下山寻找主人请求打开房门研究石梁结构。当收集完教学材料,已经是下午四五点,连续两次往返山顶,他忙到连午饭都没顾得上吃。
王钦亭还有一些独特的习惯,比如改作业前必须先动手解一遍题。“这样做是为了练手,避免眼高手低,说学生的时候头头是道,真正自己做却没有学生完成得好。另外,力学中有大量计算,不亲手做题有可能看不出过程中的错误,而只能盯着结果认对错。”
每次结课王钦亭都会主动要求学生挑毛病。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刚上班的时候,每次结课老教师都会给他写纸条,告之哪儿讲得好,哪儿还要改进。如今挑毛病的主体变成了学生,方式也由小纸条变成了微信、邮件。“现在学生的价值观变化越来越快,几乎3年是一代人,这么做也是与时俱进吧,根据学生的爱好、接受能力调整教学模式。”
教书更要教做人
在王钦亭看来,上课仅是教师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用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发展,与一个学校、专业、班级的风气相关。”因此,一旦发现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的危机感不强的时候,作为任课教师的他,就会想办法扭转风气。
早年间,王钦亭给学生播放央视视频《长大不容易》,视频讲述了部分大学生在学校里成天玩,直到有一天学校要求学生给家长写亲笔信,汇报大学生活的时候,学生们才发现自己什么也没学到。“当时我一看,上面的现象不就发生在我身边吗?”看着他播放的视频,有的女生掉下了眼泪,男生脸上的肌肉都僵了。
多年来,在教学进行到一两个月、学生有松懈的迹象时,他就会利用课前、课间给学生播放这类短片。他挑选的片子一般只有七八分钟,以免影响教学进度。这学期,他给学生们放《乌云背后的幸福》,一部讲述亲情与成长的视频。“明显地感到学生的上课专心程度、作业完成质量都更高了。”
“学生因学习问题被开除、留级,责任不完全在学生,学校和老师也有责任。我们自己的孩子此时此刻正在别人的教室里上课,如果为师者不看重教育,怎么放心自己的孩子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对于培训青年教师,王钦亭尤其如此强调。
甘心为教学付出一切
工作六七年后,有一天王钦亭在电视上看到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专访,常香玉提出了“戏比天大”,回想起当年刚上班时的情景、这么些年教书的经历,“和大师的感觉竟是一样的”。于是,“教大于天”的观念很快在他脑中形成了。
他自诩为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过去收入不多,但够吃够花就满足;偶尔也会羡慕他人,但认为有意义的事就会坚持做下去。
他病了需要尽快手术,还去找医生“讨价还价”,为的是把手术日期定在课程结束的第二天。父亲临终前的看护,病床前的柜子里有一半是他的教学用品。为父亲送终后,妻子心疼地看着瘦了十多斤的丈夫,他却平静地说:“我放不下学校的孩子们,正如父亲临终前放不下我一样,我很欣慰的是,没有落下一节课,教学效果也如从前。”
今年,王钦亭被河南理工大学聘为“太行名师”,这是对他20年默默无闻工作的肯定,也是该校为促进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的一项重大举措。在项目的支持下,他可以沉下心来带领青年教师、静下心来做教改项目,踏踏实实建设教学团队。“下一步打算编一本适用于二本学生使用的力学教材,区别‘985工程’院校编写的、过于深奥的教材。”为了学生,他耐得住寂寞,并甘心为教学付出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