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2日,《中国科学报》第6版以《太极拳研讨会共议“武术·社会·人”》为题;2013年8月14日,《河南日报》第8版以《太极拳发源地研讨会在焦作举行》为题;2013年8月7日《焦作日报》第6版、2013年8月7日大公网、2013年8月8日教育厅新闻网分别以《太极拳发源地研讨会共议“武术·社会·人”》为题,报道我校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主办的以“武术、社会、人”为题的太极拳研讨会召开。中国青年网等予以转载。相关报道如下:
《中国科学报》2013年8月22日第6版报道内容如下:
太极拳研讨会共议“武术·社会·人”
本报讯 日前,由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主办,以“武术·社会·人”为主题的太极拳研讨会在太极拳发源地—河南焦作举行。河南理工大学地域武术文化研究中心、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承办了此次研讨会,来自全国的太极拳专家、知名企业及文化界、武术界的知名人士参加了会议。
会议通过对武术、社会、人三者关系的探讨,阐述了当下焦作太极拳“抱着金碗没饭吃”的窘境,为让焦作太极拳走出河南、推向全国、走进世界作出了积极讨论、探索和研究,并力求为太极拳推广寻找到合适的出路。(谭永江 徐春浩)
《河南日报》2013年8月14日第8版报道内容如下:
太极拳发源地研讨会在焦作举行
日前,由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主办的以“武术·社会·人”为主题的太极拳研讨会在太极拳发源地——焦作举行。河南理工大学地域武术文化研究中心、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承办了此次研讨会,来自全国的太极拳专家、知名企业及文化界、武术界的知名人士参加了研讨会。(徐春浩)
《焦作日报》2013年8月7日第6版报道内容如下:
太极拳发源地研讨会共议“武术·社会·人”
本报讯(通讯员 徐春浩)日前,由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主办的以“武术·社会·人”为主题的太极拳研讨会在太极拳发源地——焦作市举行。河南理工大学地域武术文化研究中心、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承办了此次研讨会,来自全国的太极拳专家、知名企业及文化界、武术界的知名人士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通过对武术、社会、人三者关系的探讨,阐述了当下焦作太极拳“抱着金碗没饭吃”的窘境,对焦作太极拳如何走出河南、推向全国、走进世界进行了积极讨论、探索和研究,并力求为太极拳推广寻找到合适的出路。
据介绍,太极拳是17世纪中叶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的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自诞生起,太极拳在发源地陈家沟世代传承,从第十四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大公网2013年8月7日报道内容如下:
太极拳发源地研讨会共议“武术·社会·人”
【大公中原新闻网讯】(记者楚长城、通讯员徐春浩)由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主办的以“武术·社会·人”为主题的太极拳研讨会在太极拳发源地——焦作举行。河南理工大学地域武术文化研究中心、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承办了此次研讨会,来自全国的太极拳专家、知名企业及文化界、武术界的知名人士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通过对武术、社会、人三者关系的探讨,阐述了当下焦作太极拳“抱着金碗没饭吃”的窘境,为把焦作太极拳走出河南、推向全国、走进世界作出了积极讨论、探索和研究,并力求为太极拳推广寻找到合适的出路。
据介绍,太极拳是17世纪中叶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的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自诞生起,太极拳在发源地陈家沟世代传承,从第14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太极拳基于太极阴阳之理念,用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教育厅新闻网2013年8月8日报道内容如下:
太极拳发源地研讨会共议“武术·社会·人”
日前,由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主办的以“武术·社会·人”为主题的太极拳研讨会在太极拳发源地——焦作举行。河南理工大学地域武术文化研究中心、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承办了此次研讨会,来自全国的太极拳专家、知名企业及文化界、武术界的知名人士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通过对武术、社会、人三者关系的探讨,阐述了当下焦作太极拳“抱着金碗没饭吃”的窘境,为把焦作太极拳走出河南、推向全国、走进世界作出了积极讨论、探索和研究,并力求为太极拳推广寻找到合适的出路。
据介绍,太极拳是17世纪中叶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的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自诞生起,太极拳在发源地陈家沟世代传承,从第14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太极拳基于太极阴阳之理念,用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河南理工大学 徐春浩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