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1日,《河南日报》第12版头条以《用数字信息再现“美丽中国”——记河南理工大学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创新团队》为题,报道我校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创新团队获得“大面阵数字航空影像获取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艰辛历程。新华网、中国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学网、大河网、新民网、中原网等予以转载等予以转载。相关内容如下:
用数字信息再现“美丽中国”
——记河南理工大学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创新团队
本报记者 李树华 本报通讯员 徐春浩
他们,用数字信息再现了美丽地球的“真实容颜”,创造了测绘界的奇迹,打破了我国航空测量仪器及数据处理领域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改写了中国航空摄影测量长期采用胶片的历史,推动了我国测绘从传统向数字化技术体系的跨越式发展。
他们,就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河南理工大学校长邹友峰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河南理工大学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创新团队。该团队研制成功的数字航空摄影仪,使中国科学家在“数字地球”研究领域成了世界公认的“领头羊”。
院士搞科研废寝忘食
在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河南理工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刘先林院士,邹友峰、郭增长等教授共同完成的“大面阵数字航空影像获取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科技成果的背后是科研人员废寝忘食、忘我工作的结果。“搞科研,就要做好啃面包、住办公室的准备。”刘先林常对学生说。“一次课题组跟他谈科研谈到下午1点多,可他谈兴正浓,大家肚子饿得咕咕叫都不好意思说。将近下午2点了,他突然想起,‘哦,时间不早了,我们去吃饭吧。’到食堂简单要了点儿菜,又给每人要了一张大饼,还叮嘱大家一定要吃饱。”刘先林指导的第一位博士后、团队成员刘昌华记忆犹新,他知道刘老师工作起来经常如此。
校长会管理知人善用
“把每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创新活力才能持续迸发。”邹友峰善于用人所长,合理安排科研任务,充分调动科研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邹友峰凝聚起一个和谐向上的创新团队;他博学严谨、豁达谦和,像磁石般吸引着我们每一个人。”团队成员张合兵说,“年轻人总爱找他讨论技术问题,也都愿意到他手下工作。他也敢于放手让年轻科技人员去干去闯,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他带过的年轻人,大都很快能独立承担国家或国家测绘局重点科研项目,成为科研骨干。”
“对待科研,他要求十分严格,不许有丝毫的差错!”邹友峰带的博士生柴华彬说。的确,对河南理工大学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创新团队来说,科研就是最好的生活。
测绘科研驶上“快车道”
正是在刘先林、邹友峰的带领下,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科发展走上了“快车道”:2004年,学校获批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省级重点学科,2005年获得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成立新的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2007年获准成立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测绘学科4年上了4个台阶。近年来,学校又建成了矿山空间信息技术河南省重点实验室、“中原地区土地资源综合监测与持续利用”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等。
此外,学校的许多科研成果还直接转化成了生产力。“国外数字航摄仪价格平均为1500万元/台套,而我们研制的装备售价仅400万元/台套。价格低是一大优势,还可根据需要,随时更换不同焦距的镜头,使用非常方便。”这种相机投产以来,已在全国28个省、市完成了70万平方公里的航空影像获取任务,产生经济效益约40.4亿元,同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