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8日,《中国科学报》第1版以《煤矿安全生产迎春天?》为题,报道我校煤矿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刘明举教授就煤矿安全生产问题接受该报记者的采访。相关内容如下:
煤矿安全生产迎春天?
本报记者 冯丽妃 张巧玲
12月25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通报了第一批“十二五”期间关闭煤矿名单。河北、山西、内蒙古等10个省(区)643个矿井被关闭。
这些矿井无一例外都是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这一消息不仅为势头强劲的煤炭生产行业浇了盆冷水,也显示出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进行严格整顿的决心。那么,经过“十二五”期间一系列整顿措施,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是否能迎来春天?
河南理工大学煤矿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刘明举认为,整体来看,现在的大型煤炭企业,工业安全生产都做得不错。然而,全国每年因为煤矿事故丧生的人数依然在2000人左右,全国范围内的煤炭安全生产依然任重道远。
管理是“软肋”,技术也“掣肘”
刘明举认为,对于小型煤矿企业来说,当前安全生产的主要问题在于管理。“安全生产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要有管理的人,但现在很多小煤矿连这个管理基础都没有。”
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大型煤炭企业都有较高质量的管理人员;而小煤矿,特别是云南、贵州、四川、江西、湖南等地质条件复杂,对技术和管理提出更大挑战的小煤矿,很多时候却共用一个技术人员,甚至没有技术人员。刘明举曾在贵州见到,一个中专学校毕业的技术员就管理好几个矿。
同时,煤矿安全工程技术人员头顶的“不能承担之罪”,也往往使他们对这个岗位望而却步。
“技术人员必须竭力保证煤矿安全,而一旦出现事故,很多时候他们会被不分青红皂白地就地免职,陷入无所适从的处境。”刘明举说,“对于企业来说,在新的技术员在完全不了解煤矿生产环境的情况下很可能会造成更大的问题。我国煤矿技术人员本就缺乏,随意撤职只能有害无利。”
刘明举还指出,小企业安全缺位与我国现行煤炭安全生产标准也有关系。由于国家对不同地区、不同开采条件的企业矿藏均采取同样的安全标准。在一些开采条件较好的地方,大体上可以满足现在的要求,而在一些开采条件比较差的地方,如云贵川、山西、湘赣等地,按这样的标准是生产不出煤炭的。
“实际上,标准代表的是我们对安全的认识,以及对现有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认识。如果标准过高,没有办法执行,大家都‘阳奉阴违’,这样的标准就是失败的。”刘明举说。
调整能源结构是最终出路
刘明举则认为,如果国民经济发展调整了,对现存的相当一批仍没有达到最基本的技术和管理门槛要求的小企业,应合理合法地关掉一批,然而“一刀切”地把小煤矿全都关掉,还不到“时机”。
“安全生产参差不齐固然与小煤矿矿主对安全生产的注重程度有关,但它最大的‘敌人’却是我国高速发展GDP对能源产量的过度需求。这是由于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特别是对煤炭资源的大量需求,与我们开采条件复杂、技术水平滞后以及管理能力跟不上之间的根本矛盾所造成的。”刘明举说。
为此,他认为,抓安全生产,最重要的还应从对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出发,使GDP适量发展。如果要继续使GDP保持两位数字的高速增长,就需要无限制地保证煤炭生产能力,最终只能以牺牲安全标准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