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8日,《科技日报》在第7版以《大一新生如何应对校园新生活》为题;2012年10月8日,《中国青年报》在第12版以《理性认识自己实现华丽转身 大一菜鸟如何应对新生活》为题;2012年9月14日,大公网以《大一新生如何应对跃进“龙门”后的新生活》为题,报道我校践行大爱理念、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多种渠道使大一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的具体举措。新华网、中国青年网等予以转载。相关内容如下:
《科技日报》2012年9月18日第7版报道内容如下;
自豪感与自卑感交织 新鲜感与怀旧感冲突 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大一新生如何应对校园新生活
徐春浩
开学了,又一批新生跳进“龙门”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开始了新的人生征程。然而,面对陌生的环境,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当初的新奇、兴奋、愉快、荣耀逐渐消退,焦虑、受挫、担忧、紧张接踵而来,新生们遇到了自豪感与自卑感交织、新鲜感与怀旧感冲突、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交往意识与闭锁心理纠缠、强烈求知欲与综合素质低等一系列矛盾问题。面对这些困惑,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思维和做事方式,避免心理行为失范,在人生的重要阶段演绎新的精彩,大一新生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好准备。
如何树立全新目标实现“华丽转身”
从中学时代走来,大学生活在周围环境、生活方式、个人目标、社会期望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陌生的氛围、内心的孤独、地位的落差,大学新生应点亮智慧“心灯”,做好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的必要准备。
“大学四年想学些什么?怎样使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而充实?大学毕业后准备做什么……”每年接新生,河南理工大学学生处处长邵强都会提醒大家思考这几个问题。“在中学阶段,学生主要是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需要放眼历史、现实、社会、未来等各方面,在展望中恰当定位自己,树立一个合适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据调查,大学以前,学生们的目标普遍比较明确——高考;走进大学,目标突然没有了,于是开始迷茫或过分放松,如不尽快疏导很容易误入歧途。怎样以理性的思考、清醒的意识在人生关键阶段实现“华丽转身”?直面自我、超越自我、迎接挑战,走好未来的路,是大一新生面对的第一关。
走进象牙塔,很多人发现大学生活与自己的想象并不完全合拍,大学里的竞争,不再仅是学习成绩的较量,眼界学识、文体特长、社交能力、组织才干等都成了比较的内容,原来觉得自己成绩好志得意满,现在却一下子发现自己弱点许多技不如人,为此,一定要重新审视自己、正视差距、找回自我。自信而不自傲,自强而不自卑,从一点一滴中把握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走进大学这个人才的聚集地,大一新生若依旧沉醉在往日的光环中不能自拔,极易被动落后。每年都有部分高考成绩非常好的同学在大学里一落千丈,逐渐自暴自弃,有的甚至出现心理疾病。”河南理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潘子彦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源于他们对新环境、新人际关系、新学习模式、新生活方式等不适应,导致心态失衡、萎靡不振,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行为较孤僻。此外生活困境、就业压力、感情变化、家庭环境、社会氛围等诸多因素都会引发大学生们的心理问题。由于人生志向不一样,要学会扬长避短,找准目标方向,锤炼个人才华,在和谐、快乐、奋发中度过人生这最美好的时光。”
如何融入大学这个“小社会”
“心中有梦想,美丽便不再遥远。”大学校园不是想象中的“乐园”,珍惜现在才能成就未来。大学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段不同于中学,一些学生无法融入大学这个“小社会”而产生种种“心结”,空虚、寂寞、郁闷笼罩着他们,所以只有带着梦想上路,才能使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怀着爱与责任前行,才能为自己的理想安个温馨的家,否则大一时仓促加盟懵懵懂懂、大二时迷迷糊糊充满幻想、大三时时光匆匆彷徨不安、大四时游离徘徊如梦方醒。”这段在大学校园里广泛流传的毕业感悟概括了大学四年的生命历程。
“大学教育信息量大、速度快,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实践性,大学新生要明确人生方向,学会调整心态、统筹把握时间,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收获成功。”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辅导员王冠说,“大学学习并非局限于上课和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都是学习,关键是要善于利用资源,将学到的知识有效地消化、整合。”
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怎么办?一些新生因各种原因没能进入自己的理想专业,面对不熟悉甚至不喜欢的领域,如何应对?一些高年级学生的经验是,除非有特别明确的目标,一般情况下,不要转专业。大学的自我管理体制决定了学习以兴趣为主导,但兴趣是靠培养的,要尽可能地了解、适应自己所学的专业。
“学长是很好的老师。”了解学校、尽快适应新生活的最好途径是多向学长们请教。许多高年级学生都说,一定要留下入学时负责接待你的那个学长的联系方式,不懂的问题随时咨询。向他讨教学习方法,了解哪些课该重点学,哪些课该选修,怎样评选奖学金,考试时如何整理复习资料等,一定会受益匪浅。
“听课功夫在课外。”大学课多,所学东西也多,有的大课几百人一起上,师生互动少,因此一定要提前预习,尤其是理工科。大学学习关键靠自觉,不能仅靠上课听讲,下课后应认真整理笔记,再好好吸收,老师布置的书目、论文,课下一定要认真读。另外,老师的板书也应认真记。
如何培养独立生存能力
来到大学校园,身边没有了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事无巨细的提醒,许多事情需要亲自打理,真正的独立生活开始了。从父母悉心呵护的“小皇帝”到事事完全自理的“小大人”,大学新生难免手足无措,因此,除了学习,还必须学会打点个人生活,培养独立生存能力。
首先,要学会理财。第一次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新生们用钱往往比较忙乱,总是稀里糊涂地钱就没了。在初期可以列一个明细表,计划一个月要花多少生活费,多少钱用在了学习上,是不是每一笔都是该花的。也可以自己先列一个消费计划,不要每到月底就出现经济赤字。此外,还要根据父母的经济能力和自己勤工俭学收入来规划切实可行的日常消费,并尽量按照计划执行,多余的钱可以存入银行,以备急需之用。
其次,要善于团结。大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的“异质化”程度很高,大学新生要学会与性格不同、意见分歧的人和睦相处;不要在个人利益面前斤斤计较,甚至打击别人;对人要宽大仁和,坦诚相待,创造一个安定团结、心情舒畅的身心环境,这也是将来尽快适应社会的一个“热身运动”。
第三,要合理规划。要善于安排作息时间,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电脑何时买?考上大学,电脑、手机等成为时下家长送给孩子的时髦礼物,而刚入学的新生自控能力较差,摆脱了父母、老师的管束,很容易沉溺于电脑游戏和网络。其实,学校的电子阅览室有大量电脑可满足日常使用,所以大一时没必要急于购买电脑。教材用书也可“薪火相传”。学生完全可以从学校的校园论坛或“跳蚤市场”买到学长们用过的教材,价格比新书优惠得多。这些书用完后,如果没有收藏价值,完全可以再转手卖给需要它的新同学。
《中国青年报》2012年10月8日第12版报道内容如下:
理性认识自己实现华丽转身
大一菜鸟如何应对新生活
徐春浩 本报记者 潘志贤
开学了,又一批新生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开始了新的人生征程。
然而,面对陌生的环境,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当初的新奇、兴奋、愉快、荣耀逐渐消退,焦虑、受挫、担忧、紧张接踵而来,新生们遇到了自豪感与自卑感交织、新鲜感与怀旧感冲突、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交往意识与闭锁心理纠缠、强烈求知欲与综合素质欠缺等一系列矛盾问题。面对这些困惑,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思维和做事方式,避免心理行为失范,在人生的重要阶段演绎新的精彩,大一新生需要在很多方面作好准备。
理性认识自己实现华丽转身
“大学4年想学些什么?怎样使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而充实?大学毕业后准备做什么……”每年接新生,河南理工大学学生处处长邵强都会提醒大家思考这几个问题。“在中学阶段,学生主要是伏案学习;在大学里,学生需要放眼历史、现实、社会、未来等各方面,在展望中恰当定位自己,树立一个合适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大学以前,学生们的目标普遍比较明确——高考;走进大学,目标突然没有了,于是开始迷茫或过分放松,如不尽快疏导很容易误入歧途。怎样以理性的思考、清醒的意识在人生关键阶段实现“华丽转身”?是大一新生面对的第一关。
“走进大学这个人才的聚集地,大一新生若依旧沉醉在往日的光环中极易被动落后。每年都有部分高考成绩非常好的同学在大学里一落千丈,有的甚至出现心理疾病。”河南理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潘子彦说。
学长是最好的老师
听课功夫在课外
“大一时懵懵懂懂、大二时迷迷糊糊充满幻想、大三时时光匆匆彷徨不安、大四时游离徘徊如梦方醒。”这段在大学校园里广泛流传的毕业感悟,概括了不少大学生4年的历程。大学校园不是想象中的“乐园”,珍惜现在才能成就未来。
如何不虚度时光?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辅导员王冠说:“大学学习并非局限于上课和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都是学习,关键是要善于利用资源,将学到的知识有效地消化、整合。”
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怎么办?一些新生因各种原因没能进入自己的理想专业,面对不熟悉甚至不喜欢的领域,应如何应对?一些高年级学生的经验是,除非有特别明确的目标,一般情况下,不要转专业。大学的自我管理机制决定了学习以兴趣为主导,但兴趣是靠培养的,要尽可能地了解、适应自己所学的专业。
“学长是很好的老师。”了解学校、尽快适应新生活的最好途径是多向学长们请教。许多高年级学生都说,一定要留下入学时负责接待你的那个学长的联系方式,不懂的问题随时咨询。向学长讨教学习方法,了解哪些课该重点学、哪些课该选修,怎样评选奖学金,考试时如何整理复习资料等,一定会受益匪浅。
“听课功夫在课外。”大学课多,所学东西也多,有的大课几百人一起上,师生互动少,因此一定要提前预习,尤其是理工科。大学学习关键靠自觉,不能仅靠上课听讲,下课后应认真整理笔记,再好好吸收,老师布置的书目、论文,课下一定要认真读。另外,老师的板书也应认真记。
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来到大学校园,除了学习,还必须学会打点个人生活,培养独立生存能力。
首先,要学会理财。第一次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新生们用钱往往比较忙乱,总是稀里糊涂地钱就没了。因此,要学会精打细算,把有限的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在初期可以列一个明细表,计划一个月要花多少生活费,多少钱用在学习上,是不是每一笔钱都是该花的。也可以自己先列一个消费计划,不要每到月底就出现经济赤字。此外,还要根据父母的经济能力和自己勤工俭学收入来规划切实可行的日常消费,并尽量按照计划执行,多余的钱可以存入银行,以备急需之用。
其次,要善于团结。大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的“异质化”程度很高。大学新生要学会与性格不同、意见分歧的人和睦相处;不要在个人利益面前斤斤计较,甚至打击别人。这也是将来尽快适应社会的一个“热身运动”。
第三,要合理规划。要善于安排作息时间,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电脑何时买?考上大学,电脑、手机等成为时下家长送给孩子的时髦礼物,而刚入学的新生自控能力较差,摆脱了父母、老师的管束,很容易沉溺电脑游戏和网络。其实,学校的电子阅览室有大量电脑可满足日常使用,所以大一时没必要急于购买电脑。教材用书也可“薪火相传”。学校并没有强迫学生购买新书,学生完全可以从学校的校园论坛或“跳蚤市场”买到学长们用过的教材,价格比新书优惠得多。这些书用完后,如果没有收藏价值,完全可以再转手卖给需要它的新同学。
大学是放飞梦想的地方,是新生重塑自身形象的时候,改掉以前的缺点,对于适应大学生活大有裨益。在生命的地图上,虽然离不开别人的指引,但自己才是真正决定该往何处去的人,一路上或彷徨或无助,在这些磨练和挑战下,大学新生才能逐渐拨云见日,找到属于自我的天空。
大公网2012年9月14日报道内容如下:
大一新生如何应对跃进“龙门”后的新生活
【大公中原新闻网讯】开学了,又一批新生跳进“龙门”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开始了新的人生征程。然而,面对陌生的环境,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当初的新奇、兴奋、愉快、荣耀逐渐消退,焦虑、受挫、担忧、紧张接踵而来,新生们遇到了自豪感与自卑感交织、新鲜感与怀旧感冲突、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交往意识与闭锁心理纠缠、强烈求知欲与综合素质低等一系列矛盾问题。面对这些困惑,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思维和做事方式,避免心理行为失范,在人生的重要阶段演绎新的精彩,大一新生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好准备。
点亮智慧“心灯”
从中学时代走来,大学生活在周围环境、生活方式、个人目标、社会期望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陌生的氛围、内心的孤独、地位的落差,大学新生应点亮智慧“心灯”,做好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的必要准备。
“大学四年想学些什么?怎样使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而充实?大学毕业后准备做什么?……”每年接新生,河南理工大学学生处处长邵强都会提醒大家思考这几个问题。“在中学阶段,学生主要是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需要放眼历史、现实、社会、未来等各方面,在展望中恰当定位自己,树立一个合适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据调查,大学以前,学生们的目标普遍比较明确——高考;走进大学,目标突然没有了,于是开始迷茫或过分放松,如不尽快疏导很容易误入歧途。怎样以理性的思考、清醒的意识在人生关键阶段实现“华丽转身”?直面自我、超越自我、迎接挑战,走好未来的路,是大一新生面对的第一关。
走进象牙塔,很多人发现大学生活与自己的想象并不完全合拍,大学里的竞争,不再仅是学习成绩的较量,眼界学识、文体特长、社交能力、组织才干等都成了比较的内容,原来觉得自己成绩好志得意满,现在却一下子发现自己弱点许多技不如人,为此,一定要重新审视自己、正视差距、找回自我。自信而不自傲,自强而不自卑,从一点一滴中把握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走进大学这个人才的聚集地,大一新生若依旧沉醉在往日的光环中不能自拔,极易被动落后。每年都有部分高考成绩非常好的同学在大学里一落千丈,逐渐自暴自弃,有的甚至出现心理疾病。”河南理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潘子彦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源于他们对新环境、新人际关系、新学习模式、新生活方式等不适应,导致心态失衡、萎靡不振,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行为较孤僻。此外生活困境、就业压力、感情变化、家庭环境、社会氛围等诸多因素都会引发大学生们的心理问题。由于人生志向不一样,要学会扬长避短,找准目标方向,锤炼个人才华,在和谐、快乐、奋发中度过人生这最美好的时光。”
带着梦想“上路”
“心中有梦想,美丽便不再遥远。”大学校园不是想象中的“乐园”,珍惜现在才能成就未来。大学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段不同于中学,一些学生无法融入大学这个“小社会”而产生种种“心结”,空虚、寂寞、郁闷笼罩着他们,所以只有带着梦想上路,才能使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怀着爱与责任前行,才能为自己的理想安个温馨的家,否则大一时仓促加盟懵懵懂懂、大二时迷迷糊糊充满幻想、大三时时光匆匆彷徨不安、大四时游离徘徊如梦方醒。”这段在大学校园里广泛流传的毕业感悟概括了大学四年的生命历程。
“大学教育信息量大、速度快,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实践性,大学新生要明确人生方向,学会调整心态、统筹把握时间,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收获成功。”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辅导员王冠说,“大学学习并非局限于上课和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都是学习,关键是要善于利用资源,将学到的知识有效地消化、整合。”
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怎么办?一些新生因各种原因没能进入自己的理想专业,面对不熟悉甚至不喜欢的领域,如何应对?一些高年级学生的经验是,除非有特别明确的目标,一般情况下,不要转专业。大学的自我管理体制决定了学习以兴趣为主导,但兴趣是靠培养的,要尽可能地了解、适应自己所学的专业。
“学长是很好的老师。”了解学校、尽快适应新生活的最好途径是多向学长们请教。许多高年级学生都说,一定要留下入学时负责接待你的那个学长的联系方式,不懂的问题随时咨询。向他讨教学习方法,了解哪些课该重点学,哪些课该选修,怎样评选奖学金,考试时如何整理复习资料等,一定会受益匪浅。
“听课功夫在课外。”大学课多,所学东西也多,有的大课几百人一起上,师生互动少,因此一定要提前预习,尤其是理工科。大学学习关键靠自觉,不能仅靠上课听讲,下课后应认真整理笔记,再好好吸收,老师布置的书目、论文,课下一定要认真读。另外,老师的板书也应认真记。
筑起成功“金桥”
来到大学校园,身边没有了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事无巨细的提醒,许多事情需要亲自打理,真正的独立生活开始了。从父母悉心呵护的“小皇帝”到事事完全自理的“小大人”,大学新生难免手足无措,因此,除了学习,还必须学会打点个人生活,培养独立生存能力。
首先,要学会理财。第一次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新生们用钱往往比较忙乱,总是稀里糊涂地钱就没了。因此,要学会精打细算,量力而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把有限的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在初期可以列一个明细表,计划一个月要花多少生活费,多少钱用在了学习上,是不是每一笔都是该花的。也可以自己先列一个消费计划,不要每到月底就出现经济赤字。此外,还要根据父母的经济能力和自己勤工俭学收入来规划切实可行的日常消费,并尽量按照计划执行,多余的钱可以存入银行,以备急需之用。
其次,要善于团结。大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的“异质化”程度很高,地区差异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气候变化、饮食起居、周围环境等都有很大不同。大学新生要学会与性格不同、意见分歧的人和睦相处;不要在个人利益面前斤斤计较,甚至打击别人;对人要宽大仁和,坦诚相待,创造一个安定团结、心情舒畅的身心环境,这也是将来尽快适应社会的一个“热身运动”。
第三,要合理规划。要善于安排作息时间,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电脑何时买?考上大学,电脑、手机等成为时下家长送给孩子的时髦礼物,而刚入学的新生自控能力较差,摆脱了父母、老师的管束,很容易沉溺电脑游戏和网络。其实,学校的电子阅览室有大量电脑可满足日常使用,所以大一时没必要急于购买电脑。教材用书也可“薪火相传”。新生入学时都会领到一部分新书,但这并不是大学所学课程的全部教材。其实,很多教材学校并没有强迫学生购买新书,学生完全可以从学校的校园论坛或“跳蚤市场”买到学长们用过的教材,价格比新书优惠得多。这些书用完后,如果没有收藏价值,完全可以再转手卖给需要它的新同学。
大学是放飞梦想的地方,接触新的一切,所有的过去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张白纸,这是新生重塑自身形象的时候,改掉以前的缺点,对于适应大学生活大有裨益。在生命的地图上,虽然离不开别人的指引,但自己才是真正决定该往何处去的人,一路上或彷徨或无助,在这些磨练挑战的下,大学新生才能逐渐拨云见日,找到自我的天空。大学生活是绚丽多彩的美好天地,从磨砺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徐春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