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3日,《中国教育报》在第3版头条位置以《以勤奋和坚强笑对苦难——记“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获得者刘宁》为题;2012年7月16日,《科技日报》在第7版以《用创新为梦想摆渡——记“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者刘宁》为题;2012年7月31日,《教育时报》在第2版头条位置以《用坚强和创新为梦想摆渡——记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河南理工大学学生刘宁》为题并配发图片,报道我校“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获得者刘宁同学以勤奋和坚强笑对苦难的感人事迹。人民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予以转载。相关内容如下:
《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13日第3版头条报道内容如下:
以勤奋和坚强笑对苦难
——记“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获得者刘宁
■本报记者 陈强 通讯员 徐春浩
他是一位来自贫困山村的大学生,母亲腿部骨折几乎丧失劳动能力,父亲身体每况愈下。然而,在他生命的字典里,却找不到悲伤和苦难,他用坚强、创新、大爱这三把宝贵的金钥匙打开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门。他就是“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多项殊荣获得者、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08级学生刘宁。
苦难和逆境对拥有自立自强品质的人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要努力,凭借这笔财富,人生之路便会越走越宽。大学期间,刘宁经历了比常人更多的磨砺,也学到了比常人更多的东西,他用坚强和创新为青春与梦想摆渡,用勤劳和智慧开垦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生命绿洲。
“带着自强上路,就没有降伏不了的拦路虎。”
刘宁出生在豫西大山深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上高中时,他的母亲上山采药时,不慎跌下山谷,造成腿部骨折,几乎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全部落到了父亲的肩上,可父亲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原本清贫的家庭一下子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
然而,苦难并没放过这一家人。2010年夏天,山洪泥石流突然倾泻而下,田地被毁,爷爷家里的房屋被吞噬。岁月的磨砺使他更加坚强。面对家徒四壁和家人贫病交加的困境,刘宁不抱怨、不放弃,他变得更加懂事,更加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托起家庭的希望。他积极为父母分担家务,经常利用节假日外出打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
“自强不息犹如一面旗帜,给了我前进的力量。带着自强上路,就没有降伏不了的拦路虎。”刘宁说。2008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理工大学,全家人欣喜不已。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帮助下,刘宁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但随之而来的,便是物质生活的挑战。为了赚取生活费,他每天花近3个小时在学校餐厅和电子电工实验中心勤工俭学,常常累得腰酸腿疼。他还经常利用周末在校外兼职,晚上要骑八里路的自行车去做两份家教。每逢休息日,当别人悠闲地旅游、逛街时,他却在忙着干促销。
“不是命运决定自己,而是自己决定命运。”刘宁对未来充满了自信。走进他的宿舍,写满学习任务、工作计划的日历和便签纸堆满了书桌。在学习上,刘宁争分夺秒,惜时如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过去三个学年年度综合评定中,他的班级排名是一个第四、两个第一,两次荣获“一等奖学金”。他以勤奋和坚强笑对厄运的折磨,磨砺了自强的性格,练就了向上的精神,托起了生命的希望。
“坚持最初的梦想、创造属于我们的奇迹!”
“创新才能让现实变得更有诗意,才能让理想走得更远!”刘宁说。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刘宁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荣获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科技竞赛银奖等各种大学生创新奖项20余项。
在众多赛事中,刘宁印象最深的是2010年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当时读大二的他年龄最小,却担任“睿翼”团队队长,带领一群学长学姐开启挑战之旅。校赛时,为掌握第一手材料,他只身来到焦作市各大矿区深入调研,浑身上下沾满了煤灰却依然忙得不亦乐乎。省赛中,团队发挥出色,获得河南省金奖和“华夏海纳最具投资价值奖”,也受到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和认可。但由于名额有限,暂无缘全国决赛。面对这样的结果,一时间队友们不知所措,但他从没想过放弃,立即带领团队钻进实验室,审视作品、创新思路,作出了进一步的改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所有人都认为没有希望参加全国决赛时,团中央给各省增加了参赛团队的名额,“睿翼”凭自身过硬的实力顺利参赛。来之不易的良机,让刘宁倍加珍惜。备战国赛时,整整一个暑假,他带着团队窝在实验室里,修改策划书、模拟训练、制定方案,日夜奔走于实验室、图书馆、资料室。从作品设计到演讲答辩,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当队友因不堪“挑战杯”的巨大压力,士气低迷甚至想退却时,他坚定地告诉大家:“要坚持最初的梦想、坚持‘睿翼’的路、创造属于我们的奇迹!”在吉林大学举行的全国决赛中,他在感冒发烧的情况下,带病完成比赛各个环节,带领队员们夺得了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银奖。
“付出,才是生命的意义;善良,才是生命的本色。”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刘宁总在用热诚、坚持和奉献播撒着大爱的种子,他把“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一进入大学,他就加入了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投身各种志愿公益活动。敬老院里,他为老人清理房间、倾心交谈;小学校园里,他教小学生们学知识、做游戏;暑期社会实践,他为社区居民义务维修电器。他先后被评为河南理工大学优秀志愿者、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活动先进个人、志愿者风采大赛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付出,才是生命的意义;善良,才是生命的本色。”刘宁说,“我将时刻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人。”刘宁总是以阳光般的心态和最朴素的善良对待他人。他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讲座,与大家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心得,激励学弟学妹们自立自强。“他的事迹让我们钦佩,他的经历让我们感动,从他那里能学到许多人生智慧和创业经验。”听过他讲座的人这样说。
“在磨砺与挑战中顽强成长的刘宁,总在努力点燃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激情,引领着更多同学走上自强自立的‘阳光之路’,带着梦想走向社会舞台。”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瑞说,“刘宁以乐观的心态直面生活、以坚强的意志应对困难、以负责的精神面对社会、以端正的态度修好学业、以求索的精神不断奋进,在他身上闪烁着中国当代大学生光辉的人性之美、善良之美和责任之美。”
《科技日报》2012年7月16日第7版报道内容如下:
用创新为梦想摆渡
——记“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者刘宁
本报记者 乔地 通讯员 徐春浩
他是一位来自贫困山村的大学生,母亲腿部骨折几乎丧失全部劳动能力,父亲身体每况愈下,而他生命的字典里,却找不到家庭变故的悲伤和曾经的苦难,他用坚强、创新、大爱这三把宝贵的金钥匙打开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门。
他,就是“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业之星》优秀组织奖”、“河南省大学生诚信自强之星最佳人气奖”等多项殊荣获得者、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08级4班学生刘宁。
用坚强托起生命的希望
出生在豫西大山深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刘宁,面对家徒四壁和家人贫病交加的困境,不抱怨、不放弃,更加懂事,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托起家庭的希望。他积极为父母分担家务,经常利用节假日外出打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
2008年9月,刘宁以优异成绩被河南理工大学录取。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帮助下,刘宁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为了赚取生活费,他每天近3个小时在学校餐厅和电子电工实验中心勤工俭学。他还经常利用周末在校外做兼职。他的宿舍里,写满学习任务、工作计划的日历和便签纸堆满了书桌,在过去三个学年综合评定中,他在班级分别排名第四、第一、第一,两次荣获“一等奖学金”……
用创新铸就成长的辉煌
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刘宁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并荣获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科技竞赛银奖、2010年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四届美新杯全国MEMS传感器应用大赛中国区总决赛一等奖、“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竞赛全国决赛二等奖、中南地区港澳特区第五届大学生机械制造创新大赛一等奖、“科信能环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优秀奖等科技创新奖励20余项,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所完成的作品《卷扬机智能定位遥控系统》在第八届中国无锡太湖博览会与2011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展上,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珥、北京大学张海霞教授的高度评价。
在众多的赛事中,刘宁印象最深的是2010年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当时大二的他年龄最小,却担任“睿翼”团队队长的职责,带领一群学长学姐开启挑战之旅。校赛时,为掌握第一手材料,他只身来到焦作市各大矿区深入调研,浑身上下沾满了煤灰却依然忙得不亦乐乎。省赛中,整个团队发挥出色,获得河南省金奖和“华夏海纳最具投资价值奖”,也受到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和认可。但由于名额有限,暂无缘全国决赛。但他从没想过放弃,立即带领团队钻进实验室,审视作品、创新思路,做出了进一步改进,最终“睿翼”凭自身过硬的实力顺利参赛。备战国赛时,整整一个暑假,他带着团队都窝在实验室里,修改策划书、模拟训练、制定方案,日夜奔走于实验室、图书馆、资料室。从作品设计到演讲答辩,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终于夺得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银奖,由于他出色的组织能力,也获得全国唯一的一名“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业之星》优秀组织奖”。
用大爱托起奋飞的梦想
一进入大学,他就加入了河南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投身各种志愿公益活动。敬老院里,他为老人们清理房间、倾心交谈,让他们体会到家的温馨和亲人的关怀;小学校园里,他教小学生们学知识、做游戏,让他们感受到童年的快乐;暑期社会实践,他为社区居民义务维修电器,践行志愿精神,弘扬大爱文化……他也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大学生诚信自强之星”“河南省大学生诚信自强之星最佳人气奖”,河南理工大学优秀志愿者、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活动先进个人、志愿者风采大赛先进个人、优秀社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教育时报》2012年7月31日第2版头条报道内容如下:
用坚强和创新为梦想摆渡
——记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河南理工大学学生刘宁
□通讯员 徐春浩
他是一位来自贫困山村的大学生,他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和生活的巨大磨难,他最终用坚强、创新、大爱这三把宝贵的金钥匙打开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门。他就是“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学生刘宁。
刘宁的家位于卢氏县山区,已近花甲的父母依靠仅有的几亩薄田肩负着抚养双亲、供养两个儿子求学的重担。刘宁上高中时,母亲因采摘山药不慎跌下山谷而造成腿部骨折,几乎丧失劳动能力,父亲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2010年夏天,突发的山洪泥石流让原本清贫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岁月的磨砺使他不得不过早地长大,面对家徒四壁和家人贫病交加的困境,刘宁变得更加懂事,学习也更加努力。2008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河南理工大学录取,全家人欣喜不已。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帮助下,刘宁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为了赚取生活费,他每天近三个小时在学校餐厅和电子电工实验中心勤工俭学。他还经常利用周末在校外做兼职,有时每晚要骑好几公里路的自行车去做两份家教。每逢休息日,他都忙着做促销、发传单……在学校,刘宁惜时如金、努力学习,写满学习任务、工作计划的日历和便签纸总是堆满书桌,每年的班级综合评定,他都名列前茅。
“创新才能让现实变得更有诗意,才能让理想走得更远!”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刘宁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2010年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时,当时才上大二的刘宁担任“睿翼”团队队长,带领一群学长学姐开启挑战之旅。为掌握第一手材料,他只身深入焦作市各大矿区深入调研,浑身上下沾满了煤灰却依然忙得不亦乐乎,最终他带领的团队获河南省金奖,但由于名额有限,无缘全国决赛。可他没有放弃,而是立即带领团队钻进实验室,对参赛方案作进一步的改进。就在这时,他们收到了增加名额的消息,“睿翼”团队顺利晋级。为备战国赛,整整一个暑假他都窝在实验室里,修改策划书、模拟训练、制定方案,日夜奔走于实验室、图书馆、资料室。从作品设计到演讲答辩,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在吉林大学举行的全国决赛中,他在自己感冒发烧的情况下,坚强地带领大家顺利完成比赛各个环节,夺得了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银奖,获得了“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业之星》优秀组织奖”。除此之外,他还先后获得2010年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四届美新杯全国 MEMS传感器应用大赛中国区总决赛一等奖、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竞赛全国决赛二等奖等科技创新奖励20余项。他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所完成的作品《卷扬机智能定位遥控系统》,在第八届中国无锡太湖博览会与2011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上,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珥等专家的高度评价。
“苦难是一条宽阔的河流,自强是过河的舟,来自他人的帮助是划船的桨……即使是一个善意的微笑,也会将阳光洒进人阴霾密布的心。”这是刘宁最喜欢的几句话。正因经历了痛苦的磨难,刘宁对“大爱”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他一进入大学就加入了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投身各种志愿公益活动,为敬老院清理房间、教小学生们学知识、为社区居民义务维修电器……处处以行动践行志愿精神,弘扬大爱文化。他也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大学生诚信自强之星”、河南理工大学优秀志愿者、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付出,才是生命的意义;善良,才是生命的本色。”刘宁说,“我获得的所有成绩,都离不开周围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怀,我永远感激他们给我的无私帮助,我将时刻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人。”在学院团委书记郑伟的帮助指导下,刘宁在学校里开展了一系列讲座,与大家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心得,激励学弟学妹们自立自强。“他的事迹让我们钦佩,他的经历让我们感动,从他那里能学到许多人生智慧和创业经验。”听过他讲座的人都这样说。“无论何时何地,别人在他心中永远是第一位的,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也都是别人。”刘宁的同学们都这样评价他。
“从困难中看到了希望,在逆境中学会了抗争。自强不息是他的个性,追逐梦想是他的行动,满怀感恩是他的心境,力求优秀是他的习惯。在磨砺与挑战中顽强成长的刘宁,总在努力点燃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激情,引领着更多同学走上自强自立的‘阳光之路’,带着梦想走向社会舞台。”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瑞说,“在他身上闪烁着中国当代大学生光辉的人性之美、善良之美和责任之美。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榜样,他执著坚韧的自强之旅令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