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中旬,《教育》旬刊以《理工科大学应服务地域经济》 为题并配发图片,报道校党委书记王少安教授对办好理工科高校和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实践的深刻理解。相关内容如下:
理工科大学应服务地域经济
本刊记者 王志标
题记:
眺望2011,我期待——
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理工科学校作为社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不可小觑。理工科学校结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展校企联盟,培养创新人才。理工科大学作为区域人才基地和创新体系建设的生力军,责无旁贷地要肩负起为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历史使命,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实现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
河南理工大学王少安教授,长期致力于工程测量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或参加完成省部级或大型企业科研课题20余项。2010年12月25日,《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王少安教授。
《教育》旬刊:结合当前社会环境,理工科院校有哪些优势?
王少安:河南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中原经济区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这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必然选择。在“三化”协调发展中,新型工业化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有强大的技术人才和创新体系支持,而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创新都要依靠理工科高等教育。
《教育》旬刊: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形成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理工科高校是怎样培养专业人才的?
王少安:理工科高校要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尤其是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大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树立“质量就是学校生命”的办学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强化对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工作中要重视发挥国家、省级重点学科专业优势和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等优势学科专业,为能源、装备等支撑产业培养和输送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
此外,还要不断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化工、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人才支撑。
《教育》旬刊: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理工科高校该怎么做?
王少安:理工科高校要紧密结合区域产业需求和自身优势,依托现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团队,加大支持,加快建设,加强培育,打造一批自主研发能力强,能够为区域产业提供技术支持的创新实验平台,并不断产出技术创新成果。当前,要特别围绕煤炭、机械、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在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瓦斯诊断与治理技术,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机械装备的精密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开展攻关,以支持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安全生产。与此同时,还要紧跟高成长性先导产业的需求,选择新能源、新材料、化工、汽车等市场前景好又具有一定基础条件的领域,建平台、育队伍、出成果,服务新型先导产业发展。
《教育》旬刊:校企战略联盟是教育改革的策略,您是什么看法?
王少安:通过加强互惠合作,促进共赢发展,是现代工业企业和理工科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对高等学校来讲,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工业企业提供人才支持、服务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更是肩负的重大社会责任。学校要按照自身办学定位,积极实施“开放发展”战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为出发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大力发展校企战略联盟,构建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共同体。
《教育》旬刊:2011年,理工类高校会有哪些措施?
王少安:建设中原经济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正如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指出的:“中原经济区不是坐着等出来的,而是要靠我们自己实实在在干出来。”实现工业强省的目标,理工科高校责任重大、大有作为,我们要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