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新疆日报》以《大山深处的传承——来自南疆军区某工兵团的报告》为题,报道我校学子在雪域高原新疆某工兵团不怕吃苦、敢于吃苦、在吃苦中成长的故事。相关内容如下:
大山深处的传承
——来自南疆军区某工兵团的报告之三
牟国云 闫加吉 张应翔
一口四川腔,一脸高原红,这个南方人看上去与雪域高原那么不搭调。可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刚过完18岁生日的王小川对“苦”的理解是那样的老道:“苦”是当代年轻人精神生活中最缺的钙质,是用金钱买不来的人生财富。
“吃苦”就是“吃补”,人生中有这杯“苦”酒垫底,遇到再难走的路也能迈开大步
有一种植物,生存环境越恶劣,它的生命越顽强,即使脚下是干裂的盐碱地,它的枝丫里也会开出黄色的小花,这种植物就是雪山红柳。
和高原上无处不在的红柳相比,工兵团官兵不怕吃苦、敢于吃苦、在吃苦中成长的故事给人很多启迪。
“山上这么苦,为啥还坚持要求上山?”采访中,记者向30多名“90后”新战士提出同样的问题。没想到他们的回答惊人地相似, “山上是苦,但充满挑战,能锻炼人。”
让我们看看他们是如何在山上接受“锻炼”的——
晏书泰是从河南理工大学直接入伍的大学生新兵。上山后跟着班长学钻炮眼,30多斤重的风钻举上一分钟就累得满头大汗。班长说他:“还是大学生呢,靠边站!”晏书泰脸一红:“一个月后咱们再比。”
一个月后,晏书泰的风钻技术提高了一大截,连续打3个炮眼不换手。后来他才知道,班长那天是故意激他,目的就是让他知道如何捍卫军人荣誉。
如今,已成为连里技术能手的晏书泰已完全适应了山上的节奏,本打算当两年兵继续上大学。经过近一年多的锻炼,他的理想是考军校,毕业后再上高原。
“吃苦”就是“吃补”,人生中有这杯“苦”酒垫底,遇到再难走的路也能迈开大步。采访结束时,晏书泰的话是对新时期还要不要传承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