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理工主页 / 文明网 / 投稿通道    
网站首页 媒体理工 视频理工 图说理工 理工校报 理工融媒 学习在线 新闻回顾
综合新闻 基层动态 教学科研 学术报告 国际交流 学生活动 校友资讯 理工人物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科学时报》等:安全生产亟须推进“避难场所”建设
发布人:   供稿人: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0-11-15  打印本文

    11月3日,《科学时报》在第A3版头条位置以《安全生产亟须推进“避难场所”建设》为题;11月1日,中国安全生产网以《煤矿井下避难场所亟需推进——访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夏保成教授》为题,报道我校应急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夏保成教授对“安全生产避难场所建设”的深刻理解。科学网等予以转载。相关内容如下:

《科学时报》2010年11月3日第A3版头条的报道内容如下:

安全生产亟须推进“避难场所”建设
□本报记者 谭永江 通讯员 徐春浩

    智利圣何塞铜矿被困的33名矿工被成功获救,创造了被困地下时间最长且成功生还的世界纪录。智利被困矿工成功获救,除了政府积极营救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井下应急避难所”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对于目前仍处于矿难高发期的中国来说,应能给我们的安全生产与救援机制带来许多启示和借鉴。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也再一次成为国民关注的焦点。针对这个问题,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专家组副组长、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夏保成教授。
    “69天,33名矿工全部生还:一个构建于地下几百米深的矿井深处,配有工具、通讯设备、食物和水的密室,一个随时为灾害发生后的井下矿工提供临时避险的栖身之地——矿山井下应急避难所,创造了令全世界为之惊叹的生命奇迹。”夏保成说。眼下,这个“矿难救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重视。
    所有的危机都有偶然性,但拯救危机之下的每一个生命,都没有偶然性。如果说智利矿难对那些矿工略有眷顾的话,那就是,矿难发生时33名矿工正在地下的应急避难所吃饭。而这个应急避难所,实际上是矿下安全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救援活动开始的起点。
    “设施齐全的应急避难场所无疑大大提高了被困矿工的生存几率。其既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场所,同时食物等储备物品有利于矿工延续生命,也给救援提供了时间。另外,对于救援行动来说,也不是无的放矢,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夏保成十分肯定避难场所的优势。
    建立应急避难所或者提供移动救援舱,是世界各主要采煤国的硬性法律规定和通行做法。而我国只在这一两年时间里,才开始讨论和学习这一方法。
    所谓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认为是预先规划和建设好的、有一定基本生活保障的、能为受灾民众提供安全的“矿山避难硐室”或城市开敞空间。
    “‘矿山避难硐室’要进行定期检查,硐室里的食品要定期更新,要有一定标准。”夏保成认为,硐室首先要满足安全性的要求,能抗击危害,比如抗压高温,要保证工人基本生活要求;二要很容易被发现和被找到,要有定位系统和通信系统等。
    避难场所本身并不能避免矿难的发生,但矿难发生后,却是最管用的“临时避灾所”。除了硐室,另一个被广泛应用的井下避难设施是救生舱。相比硐室,救生舱可以移动,更加舒适、高档、完备,当然成本也更高。
    一般来说,这些井下应急避难所应设置在岩石坚硬稳固的地方,能有效防止有毒有害气体和井下涌水进入,并配备当班作业人员和一周所需要的饮水、食品,同时还配备急救和照明设备,以及通讯监测设备,方便引导外界救援。
    建立井下避难所已是世界上主要采煤国家的硬性法律规定和行政做法,并从矿井建设之初就整体考虑避难所的布局、建设和管理。比如美国,要求煤矿避难所配有食物、饮用水、通信设备和厕所等,每个避难所最多可为15人提供4天的生存所需。
    据了解,其实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煤矿安全规程》中就有关于“矿井应建立避难硐室”的要求。而在实际操作中,多数硐室都以“放炮躲藏室”的方式存在。
    目前,我国煤矿普遍没有建设紧急避难场所,也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规划和建设标准,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减少煤矿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此外,国内煤矿企业在避险设备上大多投入不足,安全设备也局限在安全帽、救生面具上。缺少必要的紧急避险设备,是国内矿山事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我国对推动矿山应急避难所的建设正在提速。如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煤矿、非煤矿山要在3年之内建立紧急避险系统;2010年8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还下发了《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等。
    “推行井下救生舱、避险硐室、井下人员定位和通信联络、监测监控系统等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十分必要。”夏保成说,“配置避险硐室若能在我国得到全面推广,那么在矿难发生后,就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矿工的生命安全,这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也是所有国人的呼唤,矿难或许无法避免,但是我们希望矿难发生后,能够上演智利奇迹。”

    中国安全生产网2010年11月1日的报道内容如下:

煤矿井下避难场所亟需推进
——访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夏保成教授

    10月13日,智利圣何塞铜矿被困的33名矿工被成功获救。自8月5日矿难发生以来,33名矿工创造了被困地下时间最长、且成功生还的世界纪录。
    智利被困矿工成功获救,除了政府积极营救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井下应急避难所”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对于目前仍处于矿难高发期的中国来说,应能给我们的安全生产与救援机制带来许多启示和借鉴。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再一次成为国民关注的焦点。针对这个问题,日前,笔者采访了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专家组副组长、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夏保成教授。
    “69天,33名矿工全部生还:一个构建于地下几百米深矿井深处,配有工具、通讯设备、食物和水的密室,一个随时为灾害发生后的井下矿工提供临时避险的栖身之地——矿山井下应急避难所,创造了令全世界为之惊叹的生命奇迹。”夏保成说。眼下,这个“矿难救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重视。
    所有的危机都有偶然性,但拯救危机之下的每一个生命,都没有偶然性。如果说智利矿难对那些矿工略有眷顾的话,那就是,矿难发生时33名矿工正在地下的应急避难所吃饭。而这个应急避难所,实际上是矿下安全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救援活动开始的起点。
    “设施齐全的应急避难场所无疑大大提高了被困矿工的生存几率。其既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场所,同时食物等储备物品有利于矿工延续生命,也给救援提供了时间。另外,对于救援行动来说,也不是无的放矢,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夏保成十分肯定避难场所的优势。
    建立应急避难所或者提供移动救援舱,是世界各主要采煤国的硬性法律规定和通行做法。而我国只在这一两年时间里,才开始讨论和学习这一方法。
    所谓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认为是预先规划和建设好的、有一定基本生活保障的、能为受灾民众提供安全的“矿山避难硐室”或城市开敞空间。
    “矿山避难硐室’要进行定期检查,硐室里的食品要定期更新,要有一定标准。”夏保成认为,硐室首先要满足安全性的要求,能抗击危害,比如抗压高温,要保证工人基本生活要求;二要很容易被发现和被找到,要有定位系统和通信系统等。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主要包括公园、绿地、体育场、操场、广场等室外开放空间,并需要配套相应的应急救助设施。
    由于煤矿突发事件的类型、危害方式以及井下活动空间的因素,决定了煤矿应急避难硐室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有一定的差别:首先,它是个密闭的避难场所,煤矿事故如瓦斯突出、瓦斯爆炸、突水等,要求煤矿应急避难硐室完全封闭,否则就起不到避难的作用;第二,要能够抵抗高温的灼烧和高压气体的冲击,即硐室本身要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第三,要有专门的通讯系统,当矿工应急避难时能及时与井上取得联系,同时也方便救援人员及时了解井下的具体情况。除了上述之外,硐室要储备一定量的食物和饮用水,同时也要储备一些小型的工具设备等。
    “避难场所”本身并不能避免矿难的发生,但矿难发生后,却是最管用的“临时避灾所”。除了硐室,另一个被广泛应用的井下避难设施是救生舱。相比硐室,救生舱可以移动,更加舒适、高档、完备,当然成本也更高。
    一般来说,这些井下应急避难所应设置在岩石坚硬稳固的地方,能有效防止有毒有害气体和井下涌水进入,并配备当班作业人员和一周所需要的饮水、食品,同时还配备急救和照明设备,以及通讯监测设备,方便引导外界救援。
    建立井下避难所已是世界上主要采煤国家的硬性法律规定和行政做法,并从矿井建设之初就整体考虑避难所的布局、建设和管理。比如美国,要求煤矿避难所配有食物、饮用水、通信设备和厕所等,每个避难所最多可为15人提供4天生存所需。
    据了解,其实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煤矿安全规程》中就有关于“矿井应建立避难硐室”的要求。而在实际操作中,多数硐室都以“放炮躲藏室”的方式存在。
    目前,我国煤矿普遍没有建设紧急避难场所,也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规划和建设标准,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减少煤矿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此外,国内煤矿企业在避险设备上大多投入不足,安全设备也局限在安全帽、救生面具上。缺少必要的紧急避险设备,是国内矿山事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我国对推动矿山应急避难所的建设正在提速。如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要求煤矿、非煤矿山要在3年之内建立紧急避险系统;2010年8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还下发了《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等。
    “推行井下救生舱、避险硐室、井下人员定位和通信联络、监测监控系统等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十分必要。”夏保成说,“配置避险硐室若能在我国得到全面推广,那么在矿难发生后,就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矿工的生命安全,这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也是所有国人的呼唤,矿难或许无法避免,但是我们希望矿难发生后,能够上演智利奇迹。” (徐春浩)

 

本栏目最近更新
2024-10-08
115周年华诞 | 河南理工大学建校115周年主题标识发布
2024-10-02
喜迎国庆 | 学校领导国庆前夕走访慰问老党员、优秀党员代表
2024-09-30
校党委书记邹友峰、校长赵同谦一行赴中国矿业大学调研交流
2024-09-30
校党委书记邹友峰、校长赵同谦一行拜访杰出校友赵跃民院士
2024-09-30
学校在河南省高校第四届实验室安全文化宣传月活动开幕式上作典型发言
2024-09-29
喜迎国庆 | 学校成功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演讲比赛
2024-09-29
学校成功举办2024级学生军训总结表彰大会
学校主页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河南理工大学新闻网  校ICP备05020号

访问次数: 访问人数: 本页访问次数: 在线人数:0

河南理工大学新闻网 / 主办 河南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 技术支持 河南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