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张铁岗:“永远前进”的“瓦斯克星”
《焦作广播电视报》(每周刊):张铁岗:矿工的“守护神”
3月中旬,《河南教育》以《张铁岗:“永远前进”的“瓦斯克星”》为题并配发图片;2月5日,《焦作广播电视报》(每周刊)在第A8、A9版两整版以《张铁岗:矿工的“守护神”》为题并配发图片,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教授张铁岗4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瓦斯治理科研与教学工作前沿,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做出的突出贡献。相关内容如下:
《河南教育》2010年3月中旬的报道内容如下:
张铁岗:“永远前进”的“瓦斯克星”
□特约记者 徐春浩
翻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张铁岗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永远前进”四个大字赫然入目。那是2005年新年的第一天,温家宝总理专门给他的题词。“这是鼓励,更是鞭策。”张铁岗动情地说。
作为任教于母校——河南理工大学的“矿山骄子”、第一个从煤海中走出来的院士,张铁岗在44年的激情岁月中以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在百里煤海中谱写了一曲充满激情和奉献的生命赞歌。
生产路上锻就的“瓦斯克星”
与煤矿打了四十多年交道的张铁岗,深深体会到安全是煤炭企业的“天字第一号”大事,而那些不安全因素中最突出的就是瓦斯。随着开采深度的延伸,传统的防治措施已远远滞后于安全工作的需要。“瓦斯不治,矿无宁日。”张铁岗说。 “瓦斯已成为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第一杀手,治理瓦斯是世界性的难题。”与煤和瓦斯打交道的张铁岗,干过井下所有的活儿,采煤工、支架工、镏子工、掘进工、放炮员、技术员……丰富的井下一线实践经验,良好的理论修养,使张铁岗成了全国闻名的“瓦斯克星”。
为彻底解决瓦斯突出问题,1996年,张铁岗担任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矿井瓦斯综合治理示范工程配套技术的研究”课题组组长,负责组织全国科研院所的专家进行联合攻关。翻阅大量国内重大瓦斯爆炸事故资料,张铁岗发现,这些事故多发生在上隅角,这里瓦斯容易聚集,而且采面瓦斯超限常常发生在晚上。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张铁岗陷入了沉思。
灵感如闪电划过。这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劳累了一天的张铁岗刚进家门,突然想起了什么,转身就走。他顶着凛冽的寒风,带上几名技术人员,下到平顶山十矿采煤工作面上进行观测。一小时、两小时……饿了,啃块馒头;渴了,喝口凉水。就这样,十几个小时过去了,张铁岗终于测算出:60%的瓦斯来自上隅角,而且在上隅角附近自下而上的20多米长段上的涌出量呈非线性分布,涌出量与分段装药放炮的数量成正比、与放炮间隔时间长短成反比,同时与夜班工序上隅角支架经常滞后也大有关系。
准确的技术参数和大量的理论依据,为治理上隅角瓦斯指明了方向。掌握了瓦斯涌出规律后,下一步就是治理瓦斯超限的问题。以往不管是压入还是抽出瓦斯,使用的都是电动风机,容易产生火花,导致瓦斯爆炸。如何用一种不带电的风机把瓦斯抽出来呢?带着这些问题,张铁岗积极探索、认真求证,设计出了“高压水射流风机”“小型压风机”“无火花风机”等,使上隅角的瓦斯治理获得了成功。以此为突破口,张铁岗逐渐摸索出一套制伏瓦斯的有效方法,并一次次成功地排除了瓦斯超限或瓦斯突出等事故隐患。
1998年4月3日,在平顶山八矿的一个工作面,张铁岗发现衡量瓦斯突出的一个重要参数与规定的临界值相差甚远,但从工作面发生的动力现象来看却有突出的危险。于是,他命令放炮时工作人员都躲在1公里外的防突门外。随后,果然发生了瓦斯突出,39名工人按照他的要求操作无一人伤亡。事故发生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再次进入事发区域进行观测,并由此总结出了保证预测准确及时的新方法,还完成了《高突矿井瓦斯地质图》的绘制工作。鉴此,对国家煤与瓦斯的《防突细则》,张铁岗大胆提出:规定指标只有参考值,不同地区、不同煤层不能照搬。他的建议得到了国家煤炭部门的认同,随后这一建议便形成文件下发全国执行。
收集数据、计算公式、积累经验、研究应用……张铁岗在降伏瓦斯的征程上取得了一个个突破:KY-300钻机、局部通风自动切换监控器、煤层快速瓦斯测定仪……一批批先进技术设备研制出来了,并投入生产;突出危险区、突出威胁区、无突出危险区,新的突出煤层分级方法提出来了,被写入新版的《煤矿安全规程》。
煤矿安全生产研究的“领头雁”
2007年1月15日,以张铁岗为学术带头人的河南理工大学“瓦斯预测与治理研究创新团队”成功入选教育部2006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成为煤炭行业首个也是教育部唯一的创新团队。该团队在20世纪60年代初率先在全国开展瓦斯地质理论及应用研究工作,曾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100多个,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0余项,在瓦斯地质与瓦斯预测、瓦斯灾害防治、抽采和利用、抢险救援研究方面取得大量研究成果,有些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张铁岗说:“科研靠的是热情、责任和坚守。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能够为1%的希望付出100%的努力。”在煤矿安全生产研究的科研队伍里,他恪尽职守、勇挑重担,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问题,是公认的“领头雁”。
张铁岗治学严谨,求真务实,他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1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许多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同行业的空白,有的理论研究还走在了世界前列。他主持完成的“煤炭资源价值与级差收益理论、测算方法模型及其应用”“矿山安全、工况监测及安全调度指挥系统”“煤矿多媒体监视管理系统”等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全国煤炭行业推广,为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编辑出版的《矿井瓦斯综合治理技术》《煤矿安全工程设计》《难采、复杂煤层的开采》等著作,已被生产、教学、设计、科研等部门广泛采用;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有11项成果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
2002年8月,应美国煤炭协会会长克拉·杰拉德的邀请,张铁岗赴美在斯波坎、华盛顿作“中国矿井瓦斯综合治理与技术”学术讲座。2007年,他代表中国在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第三次国际矿山救援大会上发言,鼓舞了各国与会专家。后来到会专家、美劳工部长罗伯特·弗兰德向张铁岗发来感谢电称:“您为大会取得巨大成功做出了贡献,正是有了像您一样的专家的努力,我们才能共享信息,才能竭力预防矿山的悲剧、矿山事故的发生,我们正是需要像您这样的科学家”。
“人才,撑起安全一片天。”在张铁岗教授的推动下,作为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的河南理工大学精心锻造了一支由国内瓦斯科研精英组成的、志在托起“瓦斯地质和煤矿瓦斯治理之魂”的高素质科研“联合舰队”。而依托学校矿业工程等博士学位授权点及相关硕士学位授权点,河南理工大学也修筑了一座瓦斯研究高层人才“蓄水池”,打造了一支“能打硬仗,善打恶仗”的科研常规军。近5年来,他们先后招收博士研究生40名、硕士研究生410名、工程硕士研究生196名,形成了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打造了人才高地的强大引擎,给科研成果快速孵化、就地转化、对外磁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此外,张铁岗还与平顶山、鹤壁、义马、焦作、郑州等地的煤业集团合作,建立了一系列产、学、研三结合联合体,为科研成果快速转化装上了高速车轮。
矿工心中“永远的大哥”
长期的一线实践,培养了张铁岗与矿工们的深厚感情,矿工的喜怒哀乐也丝丝缕缕牵挂着他的心。问及张铁岗与矿工们的关系,大伙儿异口同声地说:“张铁岗是我们矿工的守护神,跟着他工作我们放心!”
在井下遇到险情时,张铁岗总是冲到第一线,曾为此多次受伤被送进医院。1982年,平煤集团四矿一采面冒顶,3名工人被埋住。张铁岗在现场抢救时,突然发现冒顶处空顶大有压力,煤墙也有松动现象。危急时刻,他大喊一声“快撤!”指挥工人迅速撤离。当30多名抢险人员撤离危险区后,他自己却抱起一根柱子冲上去,打了一架“丁”子棚,尔后补了座三角木垛,牢牢地把顶板和煤墙稳住,使3名被埋矿工全部被安全救出。1997年,四矿一采区受到上方渗水威胁,为疏通放水,他在凉水里泡了一天一夜,直到排水闸门安好正常放水才升井,自己高烧40度却浑然不觉。
一线工作中,张铁岗曾三次险些被死神夺去生命。有一次,工友们在生产中因疏忽大意,导致采面局部冒顶,把他一下子埋在了煤堆里。工友们整整扒了两个多小时,才把受伤的他扒出来。面对躺在医院抢救室里的张铁岗,妻子流着泪说:“咱不干这了,行不?”张铁岗忍着疼痛,微笑着说:“咱就是干这个的,咱要干好才行,不能怕苦,更不能怕危险。”
和张铁岗共过事的矿工们都说:“铁岗是俺们的铁哥们儿!”正是生产一线的摸爬滚打,使他与矿山、矿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并认识到了煤矿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也使他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日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井下,他和工人是生死之交;升井,他和工人一起喝酒。他多次从死神手里救出工友。然而对待自己,他又显得近乎苛刻。在担任平煤集团四矿矿长时,党政会议专门研究给他晋升工资。会后,他却又把晋级表让给了工资更低的工友。
在同事眼里,他是一名出色的学者;在同行眼里,他是一名睿智的专家。虽然拥有了“院士”的光环,但在与他接触过的矿工眼里,张铁岗仍然是他们中的一员,依然是那么可亲,依然和过去一样可以促膝谈心而不必拘束。他可以和过去的老工友们在夜市上畅饮抒怀,可以在晚会上拉一曲二胡小调,也可以因喜上眉梢而挥毫泼墨。张铁岗说:“我是从矿井里走出来的科研人员,扎根这片煤海,我心里踏实!”
《焦作广播电视报》(每周刊)2010年2月5日第A8、A9版的报道内容如下:
张铁岗:矿工的“守护神”
每周刊特约记者 徐春浩
张铁岗,安全技术及工程专家,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河南省煤矿瓦斯与火灾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矿业组副组长,中国煤炭劳动保护协会安全与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矿业协会副会长,河南省煤炭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俄罗斯斯科琴斯基矿业研究院学术委员。
翻开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张铁岗院士的笔记本,“永远前进”四个大字赫然入目,那是2005年新年的第一天,温家宝总理专门给他的题词。“这是鼓励,更是鞭策。”张铁岗激动地说。
作为任教于母校河南理工大学的“矿山骄子”、第一个从煤海中走出的院士,张铁岗用他43年的激情岁月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在百里煤海谱就了一曲充满激情奉献的生命赞歌。
百里煤海挺起“矿山的脊梁”
“我国的能源问题主要是煤炭发展问题,煤炭占全国一次性能源结构的70%;煤炭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煤矿安全问题,一半以上的矿井处于高瓦斯区或瓦斯突出区,近年80%多的事故由瓦斯爆炸引起;而煤矿安全的根本出路则在于科技进步。”张铁岗的话语掷地有声,“我国已有相当数量的矿井开采到了-600米水平标高以下的高瓦斯和瓦斯突出区,还有很多矿超过了千米之深,而每向下开掘垂深100米,作业面温度就会升高3—4摄氏度,瓦斯的相对涌出量呈线性增长,瓦斯灾害就容易发生。”
在呵护煤矿安全生产的漫漫征途中,张铁岗致力于煤矿工程与安全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解决了一系列煤矿生产与安全领域的重大技术问题,并曾多次临危受命,亲临矿难现场,分析事故原因,制定抢救方案,解救被困矿工,为破解瓦斯治理这一世界难题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盛赞为“矿山的脊梁”。迄今为止,他已参加矿山重大事故抢险指挥30余次,救出568人,其中从死亡线上救活159人,为国家和企业挽回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嘉奖。
对张铁岗来说,险情就是命令。1999年8月24日,宝丰县韩庄二矿瓦斯爆炸,张铁岗组织抢救,硬是从死亡线上拉回了26条生命。2002年的一个夜晚,张铁岗受国家安全监察局的委托,在家用两部电话成功遥控指挥吉林省南山矿瓦斯爆炸抢险工作,12人获救,一时传为佳话。
2004年10月23日,张铁岗连夜从平顶山赶到了郑煤集团大平矿“10.20”事故现场。当他得知井下尚有87名遇难者时,张铁岗第一时间就冲到了抢险阵地最前沿。看图纸、查数据,了解案情、分析原因……“这是一起因瓦斯突出引起的特大爆炸事故。”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张铁岗迅速推断出爆源点和人员伤亡位置。仅半个小时,张铁岗就拿出了一个全新的抢险搜救方案。排放瓦斯、恢复通风……12名遇难者找到了。此时的井下依然危险重重,冒顶、瓦斯突出、再次爆炸……随时都可能发生,然而他不假思索,亲自到井下实地勘察抢险路线,同救护队员一起,又找到了60多名遇难者。
2004年11月28日,陕西铜川陈家山发生矿难。张铁岗又连夜从大平赶到了陈家山。该矿瓦斯大爆炸强度很大,还有6处着火点,井下通风系统完全毁坏。爆炸后的井口冒着烟雾,随时有再次发生瓦斯爆炸的可能。在这种环境下,井下被困者已没有生还的可能。再说,张铁岗从大平连夜赶到陈家山抢险指挥部,己是凌晨3点多,但他立即着手规划当天上午8点的下井搜救方案,并测算出当天上午还会爆炸,不能再让救护队员送死,于是他果断地否决了指挥部原定搜救方案。“必须采用新的抢险方案——向井下注水灭火。”张铁岗解释道,“这样既可以彻底扑灭火源,又能使煤层湿透后瓦斯不易析出,尽快消除井下安全隐患,水比火更有利于保护遇难者遗体。”由于方案正确,尽管当天上午9点开始,井下又发生多次瓦斯爆炸,均无一人伤亡。
2005年元旦,温家宝总理到陕西铜川矿区看望矿工,慰问遇难矿工家属。作为慰问成员、大平和陈家山煤矿事故调查专家组组长,张铁岗就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家底儿”向总理作了汇报。2日下午,在回京的专机上,温总理特地约请他到总理座舱谈话。作为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和安全工程实验室主任,张铁岗向总理汇报了自己在学校安全工程实验室防火、防爆、防瓦斯突出研究的基础上,增加矿井抢险救灾研究内容,积极培养煤矿安全人才的工作情况。温总理勉励他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更大的成绩,为国家煤矿事业、安全生产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随后,张铁岗的调查报告还促成了国家《关于加强煤矿瓦斯突出防治的意见》和《在重点矿开展瓦斯防治专家会诊的意见》等文件和措施的出台。
生产路上锻就“瓦斯的克星”
“瓦斯存在于采矿活动始终,既有静态特征,更具有千钧一发的动态特征。瓦斯、煤与矿工‘同处一室’的现状及工人身处‘与魔共舞’的险境十分令人担忧……”张铁岗说。与煤矿打了40多年交道的张铁岗,深深体会到安全是煤炭企业的“天字第一号”大事,而那些不安全因素中,最突出的就是瓦斯。随着开采深度的延伸,传统的防治措施,已远远滞后于安全工作的需要。
“瓦斯不治,矿无宁日。”张铁岗说,“瓦斯已成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第一杀手’,治理瓦斯是世界性难题。”扎身煤海、和煤与瓦斯打了43年交道的张铁岗,干过井下所有的活,采煤工、支架工、镏子工、掘进工、放炮员、技术员……丰富的井下一线实践经验,加上良好的理论修养,使张铁岗把自己锻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瓦斯克星”。
为彻底解决瓦斯突出问题,1996年,张铁岗担任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矿井瓦斯综合治理示范工程配套技术的研究》并任课题组组长,负责组织全国科研院所的专家联合攻关。翻阅大量国内重大瓦斯爆炸事故资料,张铁岗发现,这些事故多发生在上隅角,这里瓦斯容易聚集,而且采面瓦斯超限常常发生在晚上。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张铁岗陷入了沉思。
灵感如闪电划过。这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劳累了一天的张铁岗刚进家门,突然想起了什么,马上又转身就走。他顶着凛冽的寒风,带上几名技术人员,下到平顶山十矿采煤工作面上进行观测。一小时、两小时……饿了,啃块馒头,渴了,喝口凉水。十几个小时过去了,他终于测算出60%的瓦斯来自上隅角,而且上隅角自下而上20多米长段涌出量呈非线性分布,涌出量与分段装药放炮的数量成正比,同放炮间隔时间长短成反比,同时与夜班工序上隅角支架经常滞后也有关系。
准确的技术参数和理论依据,为治理上隅角瓦斯指明了方向。掌握了瓦斯涌出规律后,下一步就是治理瓦斯的超限问题。以往不管是压入还是抽出瓦斯,使用的是电动风机,容易产生火花,导致瓦斯爆炸。如何用一种不带电的风机把瓦斯抽出来呢?带着这些问题,张铁岗设计出了“高压水射流风机”、“小型压风机”、“无火花风机”等,使上隅角的瓦斯治理获得了成功。以此为突破口,张铁岗逐渐摸索出一套制服瓦斯的有效方法,一次次地排除了瓦斯超限或突出等隐患事故。
在《矿井瓦斯综合治理示范工程配套技术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张铁岗和学校专家教授密切合作,对瓦斯预测、分级、防治、装备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实施的22个子专题中,有4个达到国际领先水平、6个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2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使我国防治矿井瓦斯技术系统化、规范化,瓦斯综合治理整体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该项目研究开发的技术装备已在韩城、淮南、淮北、峰峰、邢台、开滦等全国16大矿务局40多个高瓦斯突出矿井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2002年,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年4月3日,在平顶山八矿的一个工作面,张铁岗发现衡量瓦斯突出的一个重要参数与规定的临界值相差甚远,但从工作面发生的动力现象看却有突出的危险。他命令放炮时工作人员都躲在1公里外的防突门外。随后,果然发生了瓦斯突出,39名工人按照他的要求操作无一人伤亡。事故发生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再次进入事发区域进行观测,并总结出了保证预测准确及时的新方法,还完成了《高突矿井瓦斯地质图》的绘制工作。鉴于此,对国家煤与瓦斯“防突细则”,张铁岗大胆提出:规定指标只有参考价值,不同地区、不同煤层不能照搬。他的建议得到了国家煤炭部门的认同,并形成文件下发全国执行。
收集数据、计算公式、积累经验、研究应用……张铁岗在降伏瓦斯“恶魔”的征程上取得了一个个突破:KY-300钻机、局部通风自动切换监控器、煤层快速瓦斯测定仪……一批批先进技术设备研制出来了,并投入生产;突出危险区、突出威胁区、无突出危险区,新的突出煤层分级方法提出来了,被写入新版《煤矿安全规程》。
张铁岗总是把煤矿生产安全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2006年12月31日,作为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的首批成员之一,他在北京中南海参加了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立大会并作为煤矿安全领域的唯一专家代表发言,“建立数字化的矿山救护平台,变静态为动态和变单元为多元的组合式测试手段;建立我们自己的救护规范;建立瓦斯发电站,变害为宝,形成以抽促采、以采促抽,抽采并举、抽放先行的局面,努力保障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他的发言得到了当时的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和与会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国家煤炭安全监察局把他提出的瓦斯抽放的研究思路,纳入了治理瓦斯的“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12字方针。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张铁岗的“人生轨迹”也闪闪发光:1997年,被中国科协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作为全国煤炭行业唯一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1年,被评为全国煤炭工业技术创新十佳优秀人才,并荣获孙越琦能源大奖;2002年,应美国煤炭协会邀请赴美国讲学,同年被国务院聘为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并任矿业组副组长;200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矿工心中“永远的大哥”
长期的一线实践,培养了张铁岗与矿工们的深厚感情,矿工的喜乐悲愁也丝丝缕缕牵动着他的心。问及张铁岗与矿工们的关系,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张铁岗是我们矿工的守护神,跟着他工作我们放心!”
当年在矿上时,有一次,同屋的两名同事生病了,张铁岗跑前跑后,用自己的钱拿药送饭,直到同事们病好。一名同事因工牺牲,他把其生病的母亲接到自己家,像对待自己母亲一样悉心照料。
在井下遇到险情时,张铁岗总是冲到第一线,曾为此多次受伤被送进医院。1982年,平煤集团四矿一采面冒顶,3名工人被埋住。张铁岗在现场抢救时,突然发现冒顶处空顶大有压力,煤墙也有松动现象。危急时刻,他大喊一声“快撤!”指挥工人迅速撤离。当30多名抢险人员撤离危险区后,他自己却抱起一根柱子冲上去,打了一架丁子棚,尔后补了座三角木垛,牢牢地把顶板和煤墙稳住,使3名被埋矿工全部安全救出。1997年,四矿一采区受到上方渗水威胁,为疏通放水,他在凉水里泡了一天一夜,直到排水闸门安好正常放水才升井,自己高烧40度却浑然不觉。
此外,张铁岗也曾三次险些被死神夺去生命。有一次,工友们在生产中因疏忽大意,导致采面局部冒顶,把他一下子埋在了煤堆里。工友们整整扒了两个多小时,才把受伤的他扒出来。躺在医院抢救室里,妻子流着泪对他说:“咱不干这了,行不?”张铁岗忍着疼痛,微笑着说:“咱就是干这个的,咱要干好才行,不能怕苦,更不能怕危险。”
和他共过事的矿工们都说:“铁岗是咱的铁哥们儿!”正是在一线的摸爬滚打,使他与矿山、矿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使他认识到了煤矿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使他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日后的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5年5月,平顶山新华二矿发生井下火灾,当张铁岗带领救护队火速到达现场时,他敏锐地发现矿井主扇突然关闭。他知道,若一停风井下有害气体会在瞬间使人中毒死亡,于是命令立即开启风机,并命令救护队员在第一时间下井寻找遇险者,从而营救了13条鲜活的生命。工人得救后,获救工人及家属、该矿矿长夫妇长时间跪下磕头不起,答谢张铁岗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场面十分感人,使周围群众都落下了眼泪。
井下,他和工人是生死之交;升井,他和工人一起喝酒。他多次从死神手里救出工友。然而对待自己,他又显得近乎“苛刻”。当四矿矿长时,党政会议专门研究给他晋升工资。会后,他却又把晋级表让给了工资更低的人。
在同事眼里,他是一名出色的学者;在同行眼里,他是一名睿智的专家。虽然拥有了“院士”的光环,但在与他接触过的矿工眼里,张铁岗仍然是他们中的一员,依然是那么可亲,依然和过去一样可以促膝谈心,毫不拘束。他可以和过去的老工友们在夜市上畅饮抒怀,可以在晚会上拉一曲二胡小调,可以因喜上眉梢而挥毫泼墨。张铁岗说:“我是从矿井里走出来的科研人员,扎根这片煤海,我心里踏实!”
每次看到矿难事故发生,看到矿工家属们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唤,张铁岗总是泪流满面、心如刀绞。“作为一个老煤炭人,我深知矿工在井下面临的种种危险,我想以自己的努力给矿工多一分安宁,让他们的亲人少一分伤悲。”张铁岗感慨地说。
“瓦斯是灾害,是‘定时炸弹’,同时又是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只要‘驯服’得好,合理科学利用,也可以产生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张铁岗说“作为一种热值高、无污染的新能源,瓦斯可用于发电燃料、工业燃料、化工原料和居民生活燃料。同时,对其回收利用有助于保护环境,避免加剧全球温室效应。”
作为矿工的贴心人、瓦斯治理征途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井下工作的坚强柱石、煤矿安全事故的‘救火队长’,是煤矿的生活,培育出了张铁岗的性格;是矿工的质朴,给予他奋斗的力量。面对荣誉的光环,他谦虚地说:“我取得的成就是与群体奋斗分不开的,光荣属于他们。科学成果要靠诚实的汗水来获得,我会加倍努力向煤矿安全技术更高峰迈进!”
煤矿安全生产研究的“领头雁”
“科研靠的是热情、责任和坚守。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能够为1%的希望付出100%的努力。”张铁岗说。在煤矿安全生产研究的科研队伍里,张铁岗恪尽职守、永挑重担,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问题,是公认的“领头雁”。
2007年1月15日,以张铁岗为带头人的河南理工大学“瓦斯预测与治理研究创新团队”成功入选教育部2006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成为煤炭行业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教育部创新团队。该团队在20世纪60年代初率先在全国开展瓦斯地质理论及应用研究,曾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100多个,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0余项,在瓦斯地质与瓦斯预测、瓦斯灾害防治、抽采和利用、抢险救援研究方面取得大量研究成果,有些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为使该实验室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年4月,他向张德江副总理写了一封信,张副总理立即批示到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及煤监局,要求尽快会同科技部研究解决该问题。5月15日联合开会,正在抓紧研究实施。
张铁岗治学严谨,求真务实,先后主持研究国家、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许多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同行业的空白,有的理论研究还走在了世界前列。他主持完成的“煤炭资源价值与级差收益理论、测算方法模型及其应用”、“矿山安全、工况监测及安全调度指挥系统”、“煤矿多媒体监视管理系统”等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全国煤炭行业推广,为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编辑出版的《矿井瓦斯综合治理技术》、《煤矿安全工程设计》、《难采、复杂煤层的开采》、《矿井安全技术基础管理》、《平煤集团发展战略与规划》、《煤矿多媒体安全监视管理研究》、《抢险救灾》等著作,已被生产、教学、设计、科研等部门广泛采用;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有11项成果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其中国家级奖2项,1项排名第一;省部级奖9项,6项排名第一。其中,《矿井瓦斯综合治理技术》一书为我国矿井瓦斯治理提供了一整套系统完善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代表着我国瓦斯治理的最新水平;《复杂、难采煤层的开采》一书,在全国各大生产现场得到广泛学习并推广应用,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有着同类开采条件的印度、越南等国家多次邀请他去讲学。
2002年8月,应美国煤炭协会会长克拉·杰拉德的邀请,张铁岗赴美在斯波坎、华盛顿作“中国矿井瓦斯综合治理与技术”学术讲座。2007年,他代表中国在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第三次国际矿山救援大会上发言,鼓舞了各国专家。到会专家、美劳工部长罗伯特·弗兰德(Robert flandeis)向中国发来感谢电称“您为大会取得的巨大成功作出了贡献,正是有了像您一样的专家的努力,我们才能共享信息,才能竭力预防矿山的悲剧、矿山的事故发生,我们正是需要像您这样的科学家”。
“人才短缺是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的关键所在,矿难频发在一定程度上是煤矿人才‘断档’危机爆发的结果。”张铁岗说,“有的矿上想选拔一个本科生当总工程师都找不到,煤矿人才危机亟待引起高度重视。”
据张铁岗介绍,目前煤炭行业科技投入不足,高素质人才匮乏。一些企业安全监测设备不足,即使安装了,也无人调校。譬如瓦斯传感器,监测失灵、数值漂逸,校验标气本身就不标准,形同虚设。有的一个大局连续3年未进一个搞地质的大学生。有的矿上倒是有几个大学生,但大都眼高手低,因为他们没有实践经验。很多现场技术人员遇到事故却拿不出抢救方案,或拿不出正确方案。也许正是出于这样的焦虑心态,他在母校河南理工大学的安全实验室,特别增加了矿井抢险救灾的研究内容,力争培养一批能应对各种灾害的高素质人才。
“人才,撑起安全一片天。”在张铁岗教授的推动下,作为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的河南理工大学精心锻造了一支由国内瓦斯科研精英组成的、志在托起“瓦斯地质和煤矿瓦斯治理之魂”的高素质科研“联合舰队”。而依托学校矿业工程等博士学位授权点及相关硕士学位授权点,该校也修筑了一座瓦斯研究高层人才“蓄水池”,建立起了一支“能打硬仗,善打恶仗”的科研常规军。近5年来,他们先后招收博士研究生40名、硕士研究生410名,工程硕士研究生196名,形成了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打造了人才高地的强大引擎,给科研成果快速孵化、就地转化、对外磁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立足煤矿实际,构建平安驿站,培育生命绿洲,以科研实力打造安全生产‘金色盾牌’。”张铁岗说。依托人才优势,他积极推进科研平台建设,铸就了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防火墙和推动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此外,张铁岗还与平顶山、鹤壁、义马、焦作、郑州等煤业集团合作,建立了一系列产学研三结合联合体,为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装上了高速车轮。
“科研上的成功都是思考和创新的结晶。”张铁岗总这样告诫他的学生。“他总能及时指出我们研究上的关键所在,让我们明白该怎么做。”张铁岗的学生们这样说。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让张铁岗在瓦斯治理的征程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也使他在人生的日历上写满了工作的热情、充溢着无穷的智慧、收获着丰硕的成果。
搭起保障煤炭生产的“安全天梯”。在瓦斯治理等煤矿安全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上,张铁岗用永不言败的努力实现了一次次跨越,展示了科技报国、大爱济世的宏愿。“作为一名瓦斯治理科研工作者,保障煤矿生产安全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无比神圣的使命。”张铁岗把火热的激情燃烧在煤矿安全生产研究事业的最前沿,用生命和梦想构筑起一座闪光的煤炭安全生产丰碑。
创新求实结硕果,励精图治铸辉煌。张铁岗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闪光的科研成果,在瓦斯治理研究方面打造了一张张金色名片。“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而最紧迫的一个问题便是,我们特别需要培养一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前沿、作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战略科学家、尖子人才和领军人物。”张铁岗为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的未来保障寄予厚望。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追求和志愿。”张铁岗说。勤奋好学让他迈进了大学校门、一线实践成就了他的才华、技术过硬改造了两座老矿、临危受命治服瓦斯“恶龙”……张铁岗表示,他将把曾经的成绩作为新的起点,在他的后半生继续发挥光和热,继续为煤矿职工在安全方面作一些实事,这是他最大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