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2019年12月17日第7版以《大禹治水与南水北调》为题,刊发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郑小九在河南省社科院与中共南阳市委在南水北调干部学院联合举办的“南水北调精神意蕴与时代价值”研讨会的发言。大河网等予以转载。相关内容如下:
大禹治水与南水北调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郑小九
如果说红旗渠精神的文化渊源之一是愚公移山,那么,南水北调精神的历史源头则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
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治水、调水是人在水灾或水荒面前所采取的积极作为、奋力应对的姿态。面对滔天的洪水,禹的选择是直面它、研究它、解决它。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如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着手谋划、调研、探索如何解决南北方的水资源失衡问题,卓越地展现了共产党人“改造世界”“改天换地”的革命本色。
人在自然面前是大有作为的,但不是为所欲为的。禹的父亲鲧执意地用“堵”的方式来治水,最终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禹吸取前辈的教训,变堵为疏,体现了对水势的顺应、对自然的尊重,从而取得治水的成功。同样,南水北调在工程规划、建设施工中充分遵循严谨科学、绿色环保的原则,创造出一条1000多公里的绿水长廊,堪称“美丽中国”建设的典范。
从国家政治的视角看,无论是大禹治水还是南水北调,都是“大一统”“一盘棋”的格局之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辉煌壮举。大禹治水的成功,说明以禹为最高领袖的部落联盟,在“茫茫九州”这个辽阔的地域上,具有强大的动员力、组织力、战斗力。社会主义的中国更是如此,这里有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最大政治优势,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之下紧密团结在一起的亿万人民大众,以“大国统筹”为鲜明特征的南水北调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印证。
从伦理精神的视角看,大禹治水、南水北调都彰显出了崇高道德的巨大力量。禹“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生活上极为节俭,而治水上极其尽力。他奋不顾身、沐雨栉风、日夜不休,甚至“三过家门而不入”。禹身上的勤劳勇敢、牺牲奉献精神,在南水北调实践中得到了时代升华,南水北调沿线党员干部忠诚担当、呕心沥血,工程技术人员精益求精、不辞辛劳,数十万移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搬新家、为国家”,谱写出一首首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诗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站在南水北调中线的渠首,眺望烟波浩渺的一池丹水,遥想洪荒时代的“茫茫禹迹”,一丝奇想猛然略过脑际:假如治水的大禹与调水的英雄能有一次跨越时间的相遇,他们的对话该是怎样的发人深省呢?
相关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9-12/17/content_3918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