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2019年4月29日第16版以《肩负起民族复兴时代重任,书写高质量发展满意答卷——河南理工大学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掠影》为题并配发图片,报道我校自觉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聚力“振兴百年理工、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满怀书写新时代创新发展奋进之笔的豪情,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太行之阳、黄河之滨,绘就了一幅浩瀚绚丽的辉煌画卷,谱写了一曲恢宏激越的华彩乐章。大河网等予以转载。相关内容如下:
肩负起民族复兴时代重任 书写高质量发展满意答卷
——河南理工大学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掠影
□本报通讯员 徐春浩
“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4月28日,河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邹友峰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作为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河南理工大学自觉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聚力“振兴百年理工、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满怀书写新时代创新发展奋进之笔的豪情,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太行之阳、黄河之滨,绘就了一幅浩瀚绚丽的辉煌画卷,谱写了一曲恢宏激越的华彩乐章。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的决策部署,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以高质量党建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在追求伟大梦想中书写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满意答卷,奋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更加出彩。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高质量党建工作得到新提升
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定“四个自信”,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高质量党建工作取得新提升。
强化思想引领,凝聚发展合力。学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着力加强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成功召开学校第二次党代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两委”领导班子,绘就了振兴百年理工、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宏伟蓝图。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起以学校章程、工作规程、学术委员会章程、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等为核心的内部治理体系,完善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制定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及综合改革方案,深化目标考核、人事管理、薪酬分配、职称评聘、财务管理、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评价等各项改革,树立起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激励导向,为学校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扎实做好中央巡视整改和接受省委巡视工作。发挥优势开展校地结对帮扶、定点扶贫、扶贫挂职,学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扶贫开发先进集体”称号,驻村第一书记获评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并获脱贫攻坚“贡献奖”,1名援疆干部获评“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并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加强对统一战线和群团组织的领导,凝聚了全校师生加快学校发展的强大合力,先后荣获河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五四红旗团委、工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强化理论武装,加强阵地建设。学校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要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党内教育,采取学习培训、理论宣讲、研究阐释、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学校有4人入选河南省青年理论宣讲专家。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传播党的声音,讲好理工故事,三年来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高质量新闻稿件1570余篇。注重运用新媒体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学校被评为“全省高校首批网络文化建设试点学校”“全省教育系统新媒体工作先进单位”,官微获得“中国大学官微百强”奖。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定期召开协调联动会议分析研判形势,加强对课堂、教材、学术、讲座、网络、新媒体等阵地的管理,坚决斩断错误思想传播渠道。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以“五创两争”为载体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学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强化堡垒作用,激发基层活力。学校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的党建工作思路,以建设坚强战斗堡垒为目标,积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和方法,着力提高基层党建质量。逐级厘清党组织工作职责,制定党建清单与工作台账,组织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组织各二级党委(党总支)诊断自身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研究确定168个党建重点项目,逐项分解整改措施,督导推进落实。坚持对二级党委(党总支)和基层党支部工作进行年度量化考核,积极推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指导教工党支部围绕教学、科研、育人、管理、服务,学生党支部围绕学业、信仰、品行等创新性开展组织生活,引导党支部跨学科、跨单位等联建、共建,有力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和凝聚力、战斗力。严抓发展党员质量管控,近三年发展学生党员4664人、教职工党员72人。强化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深入实施示范带动工程和年度质量考核等,引导党员增强党的意识、提高党性修养。三年来,学校25个基层组织受到上级党组织表彰,62人被评为河南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学校荣获首批“河南省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称号,2个基层党组织分别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任务,高水平大学发展取得新突破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河南理工大学校长杨小林说,“学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切实履行高校五大基本职能,牢牢抓住办学核心指标,全面提升办学水平,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强化质量立校,提升育人水平。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大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不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2004年,学校代表河南高校率先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评价,为我省高校争得了荣誉。2007年以来,先后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精品教材等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62项,居全省高校前三位。学校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01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3项,省级特等奖和一等奖54项,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98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53项。学生2018年度在各类学科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赛事中获国际、国家级奖项60余项,省级奖45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201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受到专家组高度评价,被誉为“小城办大学的典范”。学校年度研究生招生规模由2000年的61人增加到11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在校人数达到3633人。国际学生规模达到300余人,居全省高校第三位。分别与鹤壁市、平煤神马集团合作举办河南理工大学鹤壁工程技术学院、平煤工程技术学院。安全技术培训学院为全省唯一的国家一级安全培训机构和国家煤矿安全培训示范基地,年培训规模5000余人。
强化探索精神,树立品牌意识。在全省高校率先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模式和路径。深入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努力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入选第一批河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获得河南首个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近三年有9名辅导员在全国、全省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和职业能力大赛中获奖,囊括河南省“大美学工”全部奖项类别。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自2005年起坚持实施校处级干部与学生座谈制度,至今已开展9900多场,参与学生近30万人次,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学生心坎上。近年来,学校举办了26场主题升国旗仪式(获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6届创意啦啦舞大赛(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30余场道德讲堂(获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河南省一等奖)和68期树人讲堂,推出原创大型交响清唱剧《抗倭英雄戚继光》,在河南艺术中心成功首演,被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委宣传部列入“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原文化大舞台”演出项目,获得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并入选教育部第二批“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学校先后获得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精品项目15项,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增强。坚持开展教职工思想状况调查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着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学校获评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心理育人获第一批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坚定不移厚植科学发展优势,高标准教学改革实现新成效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要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把学校发展放在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大视野中来审视,置于国际变革、民族复兴、中原出彩的大格局中来谋划。”杨小林说,“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学校准确把握面临的发展形势,科学研判所处的历史方位,最大限度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聚焦国家战略、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厚植科学发展优势,高标准教学改革取得新跨越。”
强化引育并举,全面筑牢人才高地。学校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努力克服非中心城市办学的不利影响,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采取一系列超常规措施,陆续引进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铁岗、傅恒志、刘先林,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柏灵、高德利、南策文,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彭赐灯,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牛济泰和全省第一位特聘教授王兆丰等在内的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人才高地的集聚效应不断彰显。近年来,学校通过实施“太行学者”“太行名师”“骨干教师”计划和“博士化工程”,加强对现有人才队伍的支持和培养,促进了师资队伍质量、结构和水平的持续改善。2018年学校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人才队伍建设和薪酬分配系列文件,成为学校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激发了人才创新活力。学校教职工队伍从2000年的1262人增加到3114人,其中博士学位从21人增加到1056人,高级职称从211人增加到1028人。学校现有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43个,院士(含双聘)1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省特聘教授15人,省优秀专家13人,为学校发展汇聚了较强的人才资源,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
强化学科龙头,全面推动学校发展。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紧紧围绕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强化安全、地矿学科特色的同时,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高标准教学改革实现新成效。2003年,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和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全省第四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河南理工大学,实现了由相对单一的工科院校向多科性大学的转变。2006年,获得河南高校首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工程研究中心和电工电子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科建设水平实现新跨越。2007年,获得矿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我省高等教育高层次突破作出了努力。2010年,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获准建立,学科平台建设水平达到了新高度。2011年、2012年、2014年、2016年,学校4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科建设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2015年,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2个学科入选河南省首批优势特色学科。在2016年教育部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全国第三名,为我省普通高校唯一A类学科。2018年,召开学科与学位点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学科发展思路,出台《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建立了重点学科分层分类建设体系。本科专业由2000年的23个增加到76个,学科门类由6个增加到9个,理、工、管、文、法、经、教、艺、医等多学科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先后建成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21个省一级重点学科,工程学学科稳居ESI全球排名前1%。矿业工程学科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居第51-75名,为我省唯一世界百强学科。近5年,学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4项,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62项、省级153项,在全国同类高校、省内高校中均名列前茅。
坚定不移强化基础能力建设,高品质办学实力得到新提高
多年来,学校坚持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质,强化能力建设,夯实基础工作,做好服务保障,高品质办学实力得到新提高。
强化基础能力建设,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学校于2000年在全省高校率先自筹资金征地建设新校区,并创造了当年审批、当年建设、当年入住的“理工速度”。经过近20年的发展,学校占地面积从2000年的1400亩扩大到4100余亩,建筑面积从25万平方米增加到140余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6亿元、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美丽如画的新校区已基本建成,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学校办学规模由2000年的7000余人扩大到40000余人,促进了河南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学校教学与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36亿元,固定资产总值达22.2亿元;纸质图书329万余册;建成万兆校园网主干和信息门户平台,获教育部“高等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称号;投入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经费总值7.48亿元,实现教学科研条件现代化;建成4座现代化体育场馆,学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一代河南理工人迎难而上、拼搏进取,为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前,随着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楼、综合实验室楼、第二图书馆等大型基建工程的相继竣工,学校办学条件将进一步完善,治学育人的环境将更加优质。
强化科技创新意识,持续增强服务能力。学校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办学指导思想,主动对接河南经济社会和国家能源工业发展需求,在创新平台、团队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先后建成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深井瓦斯抽采与围岩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以及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应急管理部、国土资源部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协同创新中心49个,院士工作站4个,教育部、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43个。“十二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34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5项,国家社科基金36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12.73亿元,其中纵向经费4.57亿元;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0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一等奖24项;SCI收录论文2000余篇,“三报一刊”和SSCI收录3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990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连续三年位列河南省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十强”高校第二位,截至2018年年底,学校有效发明专利持有量1690项,位居全国高校第89名。学校在瓦斯预测与治理、煤层气资源开发与利用、生物遗迹与成矿机理研究、永磁直线电机垂直提升系统、小型数码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特别是近年来牵头组建煤炭安全生产、中原经济区煤层(页岩)气2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与焦作、鹤壁、濮阳、哈密等地市政府和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等数十家大型能源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焦作市共建大学科技园、装备制造技术研究院、磁悬浮电梯产业研究院、十大产业智库、太行发展研究院。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河南省大学科技园”,与新疆哈密地区共建的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得到了省委书记王国生的充分肯定,为煤炭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学校发展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凝结着全体理工人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汇聚着广大校友的关心、关爱和支持。”邹友峰说,“今年4月4日,省委书记王国生莅校调研并给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体现了省委对学校的关怀厚爱、对学校工作的肯定支持,让每一个河南理工人备受鼓舞激励、深感责任重大。王国生书记的调研讲话精神,是学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动员令,为学校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当前,全校上下正按照王国生书记调研讲话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抢抓国家教育事业改革、能源技术革命、河南‘三区一群’建设等历史机遇,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以内涵建设为基础,以特色发展为路径,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以学校发展的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建校110周年献礼。”
相关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9-04/29/content_3358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