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理工主页 / 文明网 / 投稿通道    
网站首页 媒体理工 视频理工 图说理工 理工校报 理工融媒 学习在线 新闻回顾
综合新闻 基层动态 教学科研 学术报告 国际交流 学生活动 校友资讯 理工人物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光明日报客户端、新华网宣传报道机械学院用科学家精神点亮年轻学子青春坐标
发布:宣传部      供稿:机械学院      发布时间:2025-05-14      打印本文

近年来,从科研战场到艺术舞台,从志愿服务到社会实践,机械学院构建“科学家精神+”育人模式为青年学子点亮逐梦坐标,引导年轻将个人梦想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中,为国家发展、个人成才挺膺担当,贡献青春力量。连日来,光明日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具体内容如下:



当《追·星》的视频在全网刷屏,无数网友在评论区刷屏“泪目”时,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师生们深知,这场破圈传播的背后,是该院深耕多年的科学家精神育人实践在闪光。这支以“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中国龙芯之母”黄令仪等科学家事迹为蓝本创作的啦啦舞,不仅成为现象级文艺作品,更勾勒出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的创新图谱。



在河南理工大学第十一届“奋进新征程”主题创意啦啦舞大赛的舞台上,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学子用极具张力的肢体语言,将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研制核潜艇的坚守、黄令仪带领团队突破芯片“卡脖子”技术的执着,演绎成震撼人心的视觉诗篇。《追·星》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红色铸魂 科学筑梦”实践育人工程的生动缩影。作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展示活动入选项目,该院打造的红色科学家精神科普实践团,三年间跨越7省12市,开展沉浸式宣讲200余场,用趣味实验、情景模拟等形式,将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鲜活体验。

在山东省东阿县暑期学生课堂上,志愿者用自制的简易机械模型,讲述钱学森归国投身航天事业的故事;在山西省长治市西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学生们通过主题情景剧演绎,重现邓稼先在艰苦环境中扎根戈壁进行科研攻关的场景,诠释他为核武器研发隐姓埋名二十八载的坚守与创新精神。这些扎根大地的实践,让抽象的精神符号转化为青年学子的行动自觉。项目累计获得2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志愿服务时长超2500小时,真正实现了"行走的思政课"育人实效。

科学家精神的浸润,催生出创新创造的蓬勃力量。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级赛事中,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学子近三年斩获68项国家级奖项。范伟强凭借多项国家级奖项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税奕飞团队研发的高压水射流钻切压一体化安全精准卸压装置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铜奖……这些闪耀的成绩背后,是学院构建的“科学家精神引领+创新创业实践”双轮驱动育人模式。

该院通过设立“元培大讲堂”,邀请院士专家与学生面对面;打造“四位一体 协同创新”实践育人品牌,让学生在项目实战中传承求实创新品格。当学生们在实验室为攻克技术难题通宵达旦时,他们践行的正是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的精神内核。正如该院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徐枭桐所说:“我们不仅要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更要成为精神火炬的传递者。”

相关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46b5009b3c6e4cc7b2a1fe83fafa731d


2.新华网报道内容如下:


千万流量背后的育人密码

——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点亮青春坐标


当视频《追·星》在全网刷屏,网友纷纷在评论区刷屏“泪目”时,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师生们深知,这场破圈传播的背后,是学院深耕多年的育人实践在闪光。这支以“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中国龙芯之母”黄令仪等科学家事迹为蓝本创作的啦啦舞,不仅成为现象级文化作品,更勾勒出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的创新图谱。

艺术破圈:让红色精神跃动青春舞台

在河南理工大学第十一届“奋进新征程”主题创意啦啦舞大赛舞台上,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学子用极具张力的肢体语言,将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研制核潜艇的坚守、黄令仪带领团队突破芯片“卡脖子”技术的执着,演绎成震撼人心的视觉诗篇。当舞蹈中模拟科研攻坚的群像造型定格,现场观众自发响起的掌声,印证了这种创新表达的强大感染力。

这场艺术实践迅速引发主流媒体关注并接力转发,中国青年报点赞其为“这才是当代青年应该追的星”。网友“仰望星空”留言:“没有大屏,没有灯光,没有特效,看得我热血澎湃!”从校园舞台到网络空间,《追·星》以艺术为媒,让科学家精神突破圈层,成为青年群体的精神共鸣。

实践深耕:构建立体化育人矩阵

《追·星》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红色铸魂 科学筑梦”实践育人工程的生动缩影。作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展示活动入选项目,学院打造的红色科学家精神科普实践团,三年间跨越7省12市,开展沉浸式宣讲200余场,用趣味实验、情景模拟等形式,将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鲜活体验。

在山东省东阿县暑期学生课堂上,志愿者用自制的简易机械模型,讲述钱学森归国投身航天事业的故事;在山西省长治市西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学生们通过主题情景剧演绎,重现邓稼先在艰苦环境中扎根戈壁进行科研攻关的场景,诠释他为核武器研发隐姓埋名二十八载的坚守与创新精神。这些扎根大地的实践,让抽象的精神符号转化为青年学子的行动自觉。项目累计获得2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志愿服务时长超2500小时,真正实现了“行走的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科创报国:培育新时代硬核青年

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科学家精神的浸润,催生出创新创造的蓬勃力量。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级赛事中,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学子近三年斩获68项国家级奖项。范伟强凭借多项国家级奖项荣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税奕飞团队研发的高压水射流钻切压一体化安全精准卸压装置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铜奖……这些闪耀的成绩背后,是学院构建的“科学家精神引领+创新创业实践”双轮驱动育人模式。

该院通过设立“元培大讲堂”,邀请院士专家与学生面对面;打造“四位一体 协同创新”实践育人品牌,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传承求实创新品格。当学生们在实验室为攻克技术难题通宵达旦时,他们践行的正是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的精神内核。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的该院学生徐枭桐所表示:“我们不仅要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更要成为精神火炬的传递者。”

从艺术舞台到科研战场,从志愿服务到创新实践,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正以“科学家精神+”育人模式,为青年学子点亮逐梦坐标。当《追·星》的旋律持续回响,更多青年正接过精神火炬,在科技报国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让青春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绽放绚丽之花。

相关链接:https://www.news.cn/book/20250507/31651bb671124bffab0a92ce961b9e20/c.html


本栏目最近更新
2025-05-15
学校与民革河南省委会合作交流座谈会顺利举行
2025-05-14
副校长李振华带领民政学院教师赴民政职业大学调研交流
2025-05-14
学校北校区2025年春季校园双选会成功举办
2025-05-14
矿山测量1978级校友向母校捐赠“思源亭”
2025-05-14
学校成功举办第二届国奖标兵暨资助宣传大使系列宣讲会
2025-05-13
学校举办2025年“诚信校园行”学生资助宣传教育活动
2025-05-12
河南省应急管理厅党委书记、厅长金冬江一行到校调研
学校主页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河南理工大学新闻网  校ICP备05020号

访问次数: 访问人数: 本页访问次数: 在线人数:0

河南理工大学新闻网 / 主办 河南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 技术支持 河南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