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理工主页 / 文明网 / 投稿通道    
网站首页 媒体理工 视频理工 图说理工 理工校报 理工融媒 学习在线 新闻回顾
综合新闻 基层动态 教学科研 学术报告 国际交流 学生活动 校友资讯 理工人物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回顾 > 2009年 > 正文
《教育》旬刊、《科学时报》:“永远前进”的“瓦斯克星”
发布人:李小红   供稿人: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09-09-14  打印本文


《教育》旬刊


《教育》旬刊

    8月中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旬刊在封面最显著位置“本期人物”一栏以重头文章特别推出,以《“永远前进”的“瓦斯克星” ——记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张铁岗院士》为题并配发图片;9月1日,《科学时报》在第B3版头条显著位置以《“永远前进”的“瓦斯克星”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张铁岗》为题并配发图片,报道我校教授张铁岗院士长期致力于科研与生产一线的感人事迹。中国工程院网、中国煤矿安全网、中国煤炭网等予以转载,并被收入《永远的黄河——中国矿业十年风云》一书。相关内容如下: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旬刊2009年8月中旬的报道内容如下:

题记: 
    “永远前进”的“瓦斯克星”   作为“矿山骄子”美誉、第一位从“煤海”中走出的院士,张铁岗用他43年的激情岁月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在百里煤海谱就了一曲充满激情与奉献的生命赞歌。他把曾经的成绩作为新起点,将继续为煤矿职工的安全发挥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永远前进”的“瓦斯克星”
                          ——记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张铁岗院士
                                      ■徐春浩
    
    翻开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张铁岗院士的笔记本,“永远前进”四个大字赫然入目,那是2005年新年的第一天温家宝总理专门给他的题词。“这是鼓励,更是鞭策。”张铁岗激动地说。
  作为任教于母校河南理工大学的“矿山骄子”、第一个从煤海中走出的院士,张铁岗用他43年的激情岁月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在百里煤海谱就了一曲充满激情奉献的生命赞歌。

                                    险情就是命令
  “我国的能源问题主要是煤炭发展问题,煤炭占全国一次性能源结构的70%。煤炭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煤矿安全问题,一半以上的矿井处于高瓦斯区或瓦斯突出区,近年80%多的事故由瓦斯爆炸引起。而煤矿安全的根本出路则在于科技进步。”张铁岗的话语掷地有声。
    在呵护煤矿安全生产的漫漫征途中,张铁岗致力于煤矿工程与安全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解决了一系列煤矿生产与安全领域的重大技术问题。他多次临危受命,亲临矿难现场,分析事故原因,制定抢救方案,解救被困矿工,为破解瓦斯治理这一世界难题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盛赞为“矿山的脊梁”。迄今为止,他已参加矿山重大事故抢险指挥30余次,救出568人,其中从死亡线上救活159人,为国家和企业挽回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嘉奖。
    对张铁岗来说,险情就是命令。1999年8月24日,宝丰县韩庄二矿瓦斯爆炸,张铁岗组织抢救,硬是从死亡线上拉回了26条生命。2002年的一个夜晚,张铁岗受国家安全监察局的委托,在家用两部电话成功遥控指挥吉林省南山矿瓦斯爆炸抢险工作,12人获救,一时传为佳话。
    2004年11月28日,陕西铜川陈家山发生矿难。张铁岗又连夜从大平赶到了陈家山。该矿瓦斯大爆炸强度很大,还有6处着火点,井下通风系统完全毁坏。爆炸后的井口冒着烟雾,随时有再次发生瓦斯爆炸的可能。张铁岗连夜赶到陈家山抢险指挥部,己是凌晨3点多,但他立即着手规划当天上午8点的下井搜救方案,并测算出当天上午还会爆炸,不能再让救护队员送死。于是,他果断地否决了指挥部原定搜救方案。“必须采用新的抢险方案——向井下注水灭火。”张铁岗解释道,“这样既可以彻底扑灭火源,又能使煤层湿透后瓦斯不易析出,尽快消除井下安全隐患,水比火更有利于保护遇难者遗体。”由于方案正确,尽管当天上午9点开始,井下又发生多次瓦斯爆炸,均无一人伤亡。
    2005年元旦,温家宝总理到陕西铜川矿区看望矿工,慰问遇难矿工家属。作为慰问成员、大平和陈家山煤矿事故调查专家组组长,张铁岗就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家底儿”向总理作了汇报。2日下午,在回京的专机上,温总理特地约请他到总理座舱谈话。作为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和安全工程实验室主任,张铁岗向总理汇报了自己在学校安全工程实验室防火、防爆、防瓦斯突出研究的基础上,增加矿井抢险救灾研究内容,积极培养煤矿安全人才的工作情况。温总理勉励他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更大的成绩,为国家煤矿事业、安全生产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随后,张铁岗的调查报告还促成了国家《关于加强煤矿瓦斯突出防治的意见》和《在重点矿开展瓦斯防治专家会诊的意见》等文件和措施的出台。

                                生产路上的“瓦斯的克星”
    与煤矿打了40多年交道的张铁岗,深深体会到安全是煤炭企业的“天字第一号”大事,而那些不安全因素中,最突出的就是瓦斯。随着开采深度的延伸,传统的防治措施,已远远滞后于安全工作的需要。与煤和瓦斯打了43年交道的张铁岗,干过井下所有的工种:采煤工、支架工、镏子工、掘进工、放炮员、技术员……丰富的井下一线实践经验,加上良好的理论修养,张铁岗把自己锻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瓦斯克星”。
    为彻底解决瓦斯突出问题,1996年,张铁岗担任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矿井瓦斯综合治理示范工程配套技术的研究》课题组组长,负责组织全国科研院所的专家联合攻关。翻阅大量国内重大瓦斯爆炸事故资料,张铁岗发现,这些事故多发生在上隅角,这里瓦斯容易聚集,而且采面瓦斯超限常常发生在晚上。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张铁岗陷入了沉思。
    这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劳累了一天的张铁岗刚进家门,突然想起了什么,马上又转身离开家。他顶着凛冽的寒风,带上几名技术人员,下到平顶山十矿采煤工作面上进行观测。1小时、2小时……饿了,啃块馒头,渴了,喝口凉水。十几个小时过去了,他终于测算出60%的瓦斯来自上隅角,而且上隅角自下而上20多米长段涌出量呈非线性分布,涌出量与分段装药放炮的数量成正比,同放炮间隔时间长短成反比,同时与夜班工序上隅角支架经常滞后也有关系。
  准确的技术参数和理论依据,为治理上隅角瓦斯指明了方向。掌握了瓦斯涌出规律后,下一步就是治理瓦斯的超限问题。以往不管是压入还是抽出瓦斯,使用的是电动风机,容易产生火花,导致瓦斯爆炸。如何用一种不带电的风机把瓦斯抽出来呢?带着这些问题,张铁岗设计出了“高压水射流风机”、“小型压风机”、“无火花风机”等,使上隅角的瓦斯治理获得了成功。以此为突破口,张铁岗逐渐摸索出一套制服瓦斯的有效方法,一次次地排除了瓦斯超限或突出等隐患事故。
    在《矿井瓦斯综合治理示范工程配套技术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张铁岗和学校专家教授密切合作,对瓦斯预测、分级、防治、装备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实施的22个子专题中,有4个达到国际领先水平、6个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2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使我国防治矿井瓦斯技术系统化、规范化,瓦斯综合治理整体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该项目研究开发的技术装备已在韩城、淮南、淮北、峰峰、邢台、开滦等全国16大矿务局40多个高瓦斯突出矿井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2002年,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收集数据、计算公式、积累经验、研究应用……张铁岗在降伏瓦斯“恶魔”的征程上取得了一个个突破:KY-300钻机、局部通风自动切换监控器、煤层快速瓦斯测定仪……一批批先进技术设备研制出来了,并投入生产;突出危险区、突出威胁区、无突出危险区,新的突出煤层分级方法提出来了,被写入新版《煤矿安全规程》。
    张铁岗总是把煤矿生产安全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2006年12月31日,作为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的首批成员之一,他在北京中南海参加了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立大会并作为煤矿安全领域的唯一专家代表发言,“建立数字化的矿山救护平台,变静态为动态和变单元为多元的组合式测试手段;建立我们自己的救护规范;建立瓦斯发电站,变害为宝,形成以抽促采、以采促抽,抽采并举、抽放先行的局面,努力保障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他的发言得到了当时的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和与会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国家煤炭安全监察局把他提出的瓦斯抽放的研究思路,纳入了治理瓦斯的“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12字方针。

                                矿工心中“永远的大哥”
    长期的一线实践,培养了张铁岗与矿工们的深厚感情,矿工的喜乐悲愁也丝丝缕缕牵动着他的心。问及张铁岗与矿工们的关系,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张铁岗是我们矿工的守护神,跟着他工作我们放心!” 
    在井下遇到险情时,张铁岗总是冲到第一线,曾为此多次受伤被送进医院。1982年,平煤集团某矿一采面冒顶,3名工人被埋住。张铁岗在现场抢救时,突然发现冒顶处空顶大有压力,煤墙也有松动现象。危急时刻,他大喊一声“快撤!”并指挥工人迅速撤离。当30多名抢险人员撤离危险区后,他自己却抱起一根柱子冲上去,打了一架丁子棚,尔后补了座三角木垛,牢牢地把顶板和煤墙稳住,使3名被埋矿工全部安全获救。
    张铁岗曾三次险些被死神夺去生命。有一次,工友们在生产中因疏忽大意,导致采面局部冒顶,把他一下子埋在了煤堆里。工友们整整扒了两个多小时,才把受伤的他扒出来。躺在医院抢救室里,妻子流着泪对他说:“咱不干这了,行不?”张铁岗忍着疼痛,微笑着说:“咱就是干这个的,咱要干好才行,不能怕苦,更不能怕危险。”
    和他共过事的矿工们都说:“铁岗是咱的铁哥们儿!”正是在一线的摸爬滚打,使他与矿山、矿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使他认识到了煤矿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使他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日后的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井下,他和工人是生死之交;升井,他和工人一起喝酒。他多次从死神手里救出工友。然而对待自己,他又显得近乎“苛刻”。当四矿矿长时,党政会议专门研究给他晋升工资。会后,他却又把晋级表让给了工资更低的人。
    在同事眼里,他是一名出色的学者;在同行眼里,他是一名睿智的专家。虽然拥有了“院士”的光环,但在与他接触过的矿工眼里,张铁岗仍然是他们中的一员,依然是那么可亲,依然和过去一样可以促膝谈心,毫不拘束。他可以和过去的老工友们在夜市上畅饮抒怀,可以在晚会上拉一曲二胡小调,可以因喜上眉梢而挥毫泼墨。“我是从矿井里走出来的科研人员,扎根这片煤海,我心里踏实!”张铁岗说。

                                    科研“领头雁”
    张铁岗说:“科研靠的是热情、责任和坚守。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能够为1%的希望付出100%的努力。”在煤矿安全生产研究的科研队伍里,张铁岗恪尽职守、勇挑重担,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问题,是公认的“领头雁”。
    2007年1月15日,以张铁岗为带头人的河南理工大学“瓦斯预测与治理研究创新团队”成功入选教育部2006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成为煤炭行业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教育部创新团队。该团队在20世纪60年代初率先在全国开展瓦斯地质理论及应用研究,曾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100多个,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0余项,在瓦斯地质与瓦斯预测、瓦斯灾害防治、抽采和利用、抢险救援研究方面取得大量研究成果,有些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2002年8月,应美国煤炭协会会长克拉•杰拉德的邀请,张铁岗赴美作“中国矿井瓦斯综合治理与技术”学术讲座。2007年,他代表中国在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第三次国际矿山救援大会上发言,到会专家、美劳工部长罗伯特•弗兰德(Robert flandeis)向中国发来感谢电称:“您为大会取得的巨大成功作出了贡献,正是有了像您一样的专家的努力,我们才能共享信息,才能竭力预防矿山的悲剧、矿山的事故发生,我们正是需要像您这样的科学家”。
    “人才短缺是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的关键所在,矿难频发在一定程度上是煤矿人才‘断档’危机爆发的结果。”张铁岗说,“有的矿上想选拔一个本科生当总工程师都找不到,煤矿人才危机亟待引起高度重视。”
    据了解,目前煤炭行业科技投入不足,高素质人才匮乏。一些企业安全监测设备不足,即使安装了,也无人调校。譬如瓦斯传感器,监测失灵,校验标气本身就不标准,形同虚设。有的一个大局连续3年未进一个搞地质的大学生。有的矿上倒是有几个大学生,但大都眼高手低,因为他们没有实践经验。很多现场技术人员遇到事故却拿不出抢救方案,或拿不出正确方案。也许正是出于这样的焦虑心态,张铁岗在母校河南理工大学的安全实验室,特别增加了矿井抢险救灾的研究内容,力争培养一批能应对各种灾害的高素质人才。
    “人才,撑起安全一片天。”在张铁岗教授的推动下,作为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的河南理工大学精心锻造了一支由国内瓦斯科研精英组成的、志在托起“瓦斯地质和煤矿瓦斯治理之魂”的高素质科研“联合舰队”。而依托学校矿业工程等博士学位授权点及相关硕士学位授权点,该校也修筑了一座瓦斯研究高层人才“蓄水池”,建立起了一支“能打硬仗,善打恶仗”的科研常规军。依托人才优势,张铁岗积极推进科研平台建设,铸就了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防火墙和推动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而最紧迫的一个问题便是,我们特别需要培养一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前沿、作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战略科学家、尖子人才和领军人物。”张铁岗为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的未来保障寄予厚望。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追求和志愿。”张铁岗说。勤奋好学让他迈进了大学校门、一线实践成就了他的才华、技术过硬改造了两座老矿、临危受命治服瓦斯“恶龙”……张铁岗表示,他将把曾经的成绩作为新的起点,在他的后半生继续发挥光和热,继续为煤矿职工在安全方面作一些实事,这是他最大的欣慰。

人物小传:
    张铁岗,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全技术及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6年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1990年进修于北京煤炭干部管理学院。现任河南省煤矿瓦斯与火灾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矿业组副组长,中国煤炭劳动保护协会安全与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
    长期在一线致力于煤矿工程、科研与安全技术工作。为攻克瓦斯,担任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矿井瓦斯综合治理示范配套技术研究》课题组组长,其在瓦斯防突、分级、隔抑爆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我国防治瓦斯整体水平向前迈一大步。所著《矿井瓦斯综合治理技术》、《复杂、难采煤层的开采》、《煤矿安全工程设计》等书,已被生产、教学、设计、科研等部门广泛采用。有10多项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曾先后被评为全国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科技创新“十佳”人才。并荣获孙越崎能源大奖。


    《科学时报》2009年9月1日第B3版头条的报道内容如下:

                            “永远前进”的“瓦斯克星”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张铁岗
                                 □通讯员 徐春浩
 
    翻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张铁岗的笔记本,“永远前进”四个大字赫然入目,那是2005年新年的第一天,温家宝总理专门给他的题词。“这是鼓励,更是鞭策。”张铁岗激动地说。 
    作为任教于母校河南理工大学的“矿山骄子”、第一个从煤海中走出的院士,张铁岗用他43年的激情岁月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在百里煤海谱就了一曲充满激情奉献的生命赞歌。 

                             百里煤海挺起“矿山的脊梁” 
    “我国的能源问题主要是煤炭发展问题,煤炭占全国一次性能源结构的70%;煤炭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煤矿安全问题,一半以上的矿井处于高瓦斯区或瓦斯突出区,近年80%以上的事故由瓦斯爆炸引起;而煤矿安全的根本出路则在于科技进步。”张铁岗的话语掷地有声,“我国已有相当数量的矿井开采到了-600米水平标高以下的高瓦斯和瓦斯突出区,还有很多矿超过了千米之深,而每向下开掘垂深100米,作业面温度就会升高3-4摄氏度,瓦斯的相对涌出量呈线性增长,瓦斯灾害就容易发生。”在呵护煤矿安全生产的漫漫征途中,张铁岗致力于煤矿工程与安全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解决了一系列煤矿生产与安全领域的重大技术问题,并曾多次临危受命,亲临矿难现场,分析事故原因,制定抢救方案,解救被困矿工,为破解瓦斯治理这一世界难题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盛赞为“矿山的脊梁”。迄今为止,他已参加矿山重大事故抢险指挥30余次,救出568人,其中从死亡线上救活159人,为国家和企业挽回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嘉奖。 
    对张铁岗来说,险情就是命令。1999年8月24日,宝丰县韩庄二矿瓦斯爆炸,张铁岗组织抢救,硬是从死亡线上拉回了26条生命。2002年的一个夜晚,张铁岗受国家安全监察局的委托,在家用两部电话成功遥控指挥吉林省南山矿瓦斯爆炸抢险工作,12人获救,一时传为佳话。 
    2004年10月23日,张铁岗连夜从平顶山赶到了郑煤集团大平矿“10•20”事故现场。当他得知井下尚有87名遇难者时,张铁岗第一时间就冲到了抢险阵地最前沿。看图纸、查数据,了解案情、分析原因……“这是一起因瓦斯突出引起的特大爆炸事故。”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张铁岗迅速推断出爆源点和人员伤亡位置。仅半个小时,张铁岗就拿出了一个全新的抢险搜救方案。排放瓦斯、恢复通风……12名遇难者找到了。此时的井下依然危险重重,冒顶、瓦斯突出、再次爆炸……随时都可能发生,然而他不假思索,亲自到井下实地勘察抢险路线,同救护队员一起,又找到了60多名遇难者。

                               生产路上锻就“瓦斯克星” 
    “瓦斯存在于采矿活动始终,既有静态特征,更具有千钧一发的动态特征。瓦斯、煤与矿工‘同处一室’的现状及工人身处‘与魔共舞’的险境十分令人担忧……”与煤矿打了40多年交道的张铁岗,深深体会到安全是煤炭企业的“天字第一号”大事,而那些不安全因素中,最突出的就是瓦斯。随着开采深度的延伸,传统的防治措施已远远滞后于安全工作的需要。 
    “瓦斯不治,矿无宁日。”张铁岗说,“瓦斯已成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第一杀手,治理瓦斯是世界性难题。”投身煤海、和煤与瓦斯打了43年交道的张铁岗,干过井下所有的活,采煤工、支架工、镏子工、掘进工、放炮员、技术员……丰富的井下一线实践经验,加上良好的理论修养,使张铁岗把自己锻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瓦斯克星”。 
    为彻底解决瓦斯突出问题,1996年,张铁岗担任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矿井瓦斯综合治理示范工程配套技术的研究”并任课题组组长,负责组织全国科研院所的专家联合攻关。翻阅大量国内重大瓦斯爆炸事故资料,张铁岗发现,这些事故多发生在上隅角,这里瓦斯容易聚集,而且采面瓦斯超限常常发生在晚上。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张铁岗陷入了沉思。 
    灵感如闪电划过。这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劳累了一天的张铁岗刚进家门,突然想起了什么,马上转身就走。他顶着凛冽的寒风,带上几名技术人员,下到平顶山十矿采煤工作面上进行观测。一小时、两小时……饿了,啃块馒头,渴了,喝口凉水。十几个小时过去了,他终于测算出60%的瓦斯来自上隅角,而且上隅角自下而上20多米长段涌出量呈非线性分布,涌出量与分段装药放炮的数量成正比,同放炮间隔时间长短成反比,同时与夜班工序上隅角支架经常滞后也有关系。 
    准确的技术参数和理论依据,为治理上隅角瓦斯指明了方向。掌握了瓦斯涌出规律后,下一步就是治理瓦斯的超限问题。以往不管是压入还是抽出瓦斯,使用的是电动风机,容易产生火花,导致瓦斯爆炸。如何用一种不带电的风机把瓦斯抽出来呢?带着这些问题,张铁岗设计出了“高压水射流风机”、“小型压风机”、“无火花风机”等,使上隅角的瓦斯治理获得了成功。以此为突破口,张铁岗逐渐摸索出一套制服瓦斯的有效方法,一次次地排除了瓦斯超限或突出等隐患事故。 
    1998年4月3日,在平顶山八矿的一个工作面,张铁岗发现衡量瓦斯突出的一个重要参数与规定的临界值相差甚远,但从工作面发生的动力现象看却有突出的危险。他命令放炮时工作人员都躲在1公里外的防突门外。随后,果然发生了瓦斯突出,39名工人按照他的要求操作无一人伤亡。事故发生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再次进入事发区域进行观测,并总结出了保证预测准确及时的新方法,还完成了《高突矿井瓦斯地质图》的绘制工作。鉴于此,对国家煤与瓦斯《防突细则》,张铁岗大胆提出:规定指标只有参考价值,不同地区、不同煤层不能照搬。他的建议得到了国家煤炭部门的认同,并形成文件下发全国执行。 
    收集数据、计算公式、积累经验、研究应用……张铁岗在降伏瓦斯恶魔的征程上取得了一个个突破:KY-300钻机、局部通风自动切换监控器、煤层快速瓦斯测定仪……一批批先进技术设备研制出来了,并投入生产;突出危险区、突出威胁区、无突出危险区,新的突出煤层分级方法提出来了,被写入新版《煤矿安全规程》。 

                                 矿工心中“永远的大哥” 
    长期的一线实践,培养了张铁岗与矿工们的深厚感情,矿工的喜乐悲愁也丝丝缕缕牵动着他的心。问及张铁岗与矿工们的关系,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张铁岗是我们矿工的守护神,跟着他工作我们放心!” 
    在井下遇到险情时,张铁岗总是冲到第一线,曾为此多次受伤被送进医院。1982年,平煤集团四矿一采面冒顶,3名工人被埋住。张铁岗在现场抢救时,突然发现冒顶处空顶大有压力,煤墙也有松动现象。危急时刻,他大喊一声“快撤!”指挥工人迅速撤离。当30多名抢险人员撤离危险区后,他自己却抱起一根柱子冲上去,打了一架丁子棚,尔后补了座三角木垛,牢牢地把顶板和煤墙稳住,使3名被埋矿工全部安全救出。1997年,四矿一采区受到上方渗水威胁,为疏通放水,他在凉水里泡了一天一夜,直到排水闸门安好正常放水才升井,自己高烧40度却浑然不觉。 
    此外,张铁岗也曾三次险些被死神夺去生命。有一次,工友们在生产中因疏忽大意,导致采面局部冒顶,把他一下子埋在了煤堆里。工友们整整扒了两个多小时,才把受伤的他扒出来。躺在医院抢救室里,妻子流着泪对他说:“咱不干这了,行不?”张铁岗忍着疼痛,微笑着说:“咱就是干这个的,咱要干好才行,不能怕苦,更不能怕危险。” 
    和他共过事的矿工们都说:“铁岗是咱的铁哥们儿!”正是在一线的摸爬滚打,使他与矿山、矿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使他认识到了煤矿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使他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日后的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井下,他和工人是生死之交;升井,他和工人一起喝酒。他多次从死神手里救出工友。然而对待自己,他又显得近乎苛刻。当四矿矿长时,党政会议专门研究给他晋升工资。会后,他却又把晋级表让给了工资更低的人。 
    在同事眼里,他是一名出色的学者;在同行眼里,他是一名睿智的专家。虽然拥有了“院士”的光环,但在与他接触过的矿工眼里,张铁岗仍然是他们中的一员,依然是那么可亲,依然和过去一样可以促膝谈心,毫不拘束。他可以和过去的老工友们在夜市上畅饮抒怀,可以在晚会上拉一曲二胡小调,可以因喜上眉梢而挥毫泼墨。张铁岗说:“我是从矿井里走出来的科研人员,扎根这片煤海,我心里踏实!”
 


 

本栏目最近更新
2024-10-08
115周年华诞 | 河南理工大学建校115周年主题标识发布
2024-10-02
喜迎国庆 | 学校领导国庆前夕走访慰问老党员、优秀党员代表
2024-09-30
校党委书记邹友峰、校长赵同谦一行赴中国矿业大学调研交流
2024-09-30
校党委书记邹友峰、校长赵同谦一行拜访杰出校友赵跃民院士
2024-09-30
学校在河南省高校第四届实验室安全文化宣传月活动开幕式上作典型发言
2024-09-29
喜迎国庆 | 学校成功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演讲比赛
2024-09-29
学校成功举办2024级学生军训总结表彰大会
学校主页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河南理工大学新闻网  校ICP备05020号

访问次数: 访问人数: 本页访问次数: 在线人数:0

河南理工大学新闻网 / 主办 河南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 技术支持 河南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